摘要:这样的冲突并不明显,直到尼古拉卧轨自杀,弗朗苏内心的矛盾开始加强。自责与自我肯定的矛盾心态再次升级,让弗朗苏对这个世界厌倦透了,她却不知道怎么办,似乎死是唯一的出路。

这是一场发现自我的心灵之旅,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多么希望在路的尽头,

能轻轻地对自己唱一句:

那些伤我终于为你都一一抚平。

《平静的生活》是一部不算长的第一人称小说。虽然是杜拉斯早期的作品,还是有她独特的风格,不可理喻的故事情节加上直逼人心的心理洞察,足以让读者内心激起一片涟漪。

小说以弗朗苏的视角,见证了“可恶”的舅舅和深爱的弟弟以及陌生男子的死亡,故事也随着这三个人的死亡展开。小说前半部分以叙事为主,讲述弗朗苏一家从上流社会跌落至贫民,过着死寂一般的生活。

弗朗苏渴望改变,渴望自由,渴望爱情,于是她“试图用指甲戳破这只装着梦的羊皮袋”,成为改变现状的“始作俑者”。这样做,却让她陷入深深的痛苦中。后半部分是弗朗苏在自责与自我肯定的矛盾心态中审视自我、寻找自我的过程,最终完成自我救赎。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部小说其实是女主弗朗苏个人内心成长的小说。

平静生活下,充斥着挣扎与痛苦

从小说的开篇,读者就可以感觉被死亡的气息所笼罩着。热罗姆被尼古拉打伤后,疼痛不已,在呻吟中死去。“打架后整整过了九天。热罗姆在第十天的夜里死了。”

十天的时间,面对热罗姆的垂死挣扎和痛苦呻吟,弗朗苏一家都显得平静而麻木,大家似乎都觉得他“该死”。

当年因舅舅热罗姆不务正业,唆使父亲挪用公款,害他丢了市长职位,弗朗苏一家从上流社会沦落成贫民。弗朗苏也成了待字闺中的老姑娘,弟弟也因此娶了“又丑又蠢”的佣人克莱芒丝,而与心爱的露丝分道扬镳。

热罗姆强烈请求大家给他请医生,渴望外面能有一个人来救救他。母亲用温柔的声音安慰他,“不就是下手重了些吗?没事的。”尽管热罗姆一再乞求,所有人宁愿努力习惯他的呻吟声,进而忽略它。

“此刻他们彼此相像,对热罗姆的呻吟充耳不闻。”最后,还是父亲不忍心,叫“我”去请医生。可惜,他伤得太重,连医生都救不了他,只能给他开止痛药,让他度过这最后的日子。

热罗姆死后,尼古拉和露丝重新在一起,弗朗苏依旧偷偷爱着蒂耶纳,父母还是一如往昔回忆曾经富裕的生活。一切好像又恢复了平静。无意间,尼古拉突然发现露丝爱上蒂耶纳。不知是伤心,还是处于对热罗姆的内疚,尼古拉卧轨自杀。看着尼古拉支离破碎的尸体,弗朗苏嚎啕大哭奔跑几小时。生活一片混乱,她陷入深深的绝望中。

痛苦和挣扎来源于内心的冲突

知名医学博士、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说,人们出现忧虑、苦闷、犹豫、懒散、寂寞等情绪,其实都是那些还没有被解决的冲突对人们施加的影响。另外,卡伦·霍妮说一个人相互矛盾的内心是冲突存在的标志性表现。我们来分析,弗朗苏三重矛盾心态的具体体现。

1.自卑与自信的矛盾心态

弗朗苏的内心有着深深的自卑感,对于自己的长相是不确定的,“我问过妈妈,她说我不丑,说我五官端正,头发浓密,像她妹妹年轻时那样漂亮,讨人喜欢。但她也不说我长得美。所有的女孩都有权听到的这句赞语——因为至少从某个角度来看她们都长得美——我却从来没有听到过。”正是这种自卑感,让她面对深爱的蒂耶纳时却没有勇气表白。当尼古拉的情人露丝出现时,她觉得露丝性感又迷人,而自己却是一个平凡的女孩,自卑的心理升级了。

来到海边后,弗朗苏开始观察自己、审视自己,她又突然觉得自己是一个高个子姑娘,漂亮又迷人。“我注视自己。镜中的那张脸笑意盈盈,既迷人又腼腆。”自信从心里油然而生,她相信自己是美丽动人的姑娘,相信蒂耶纳一定会爱上自己。

另一方面,弗朗苏心里那个自卑的声音又出现,她说,“我知道我是个相貌平平的女人。”如果自己真的很美,那为什么蒂耶纳从来没有夸过自己呢?“我奇怪不像讨自己喜欢那样讨别人喜欢”,这又让弗朗苏再次怀疑自己。弗朗苏交织在自卑与自信的洪流中,努力挣扎着,想要挣脱出来。

2.爱与憎恨的矛盾心态

弗朗苏决定告发热罗姆之前,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一方面她知道这样做尼古拉一定会气得杀了热罗姆,“我提醒自己,忍受和仇恨到了一定程度,就可能因为受到的伤害而自以为有权杀人。”另一方面她的理智告诉她不应该这样做,她只是想让热罗姆离开。最终,她还是这样做了,夹杂着复杂的情感,包裹着爱与恨。

她恨他让一家人贫困潦倒,恨他给家人带来的烦恼,恨他讲的每一个笑话,恨他们在隔壁偷情的声音。可是,当热罗姆快要死去、不停叫唤时,还是弗朗苏起来看他。弗朗苏其实不叫弗朗苏,她的名字叫弗朗西娜。弗朗苏是热罗姆给她取的名字,叫她小弗朗苏。只要看到弗朗苏,热罗姆似乎就不再恐惧、不再孤独。

在海边的日子,弗朗苏不停地想起尼古拉,也想起热罗姆。在不停地回忆与遐想中,弗朗苏渐渐发现,她不再怨恨热罗姆,很想听他讲完那个从未讲完的笑话。这是来自亲情的链接,是血浓于水的交织。无论热罗姆如何可恶,他们终究还是一家人。想恨却又不能恨,让弗朗苏陷入深深的矛盾中,也正是这种心态,让她觉得内疚与自责。

3.自责与自我肯定的矛盾心态

弗朗苏向弟弟尼古拉告发舅舅热罗姆和弟妹私通,尼古拉找热罗姆决斗,最终热罗姆重伤死去。一方面,弗朗苏为她的行为感到自责,认为是她害死了热罗姆。另一方面,弗朗苏又觉得热罗姆是害他们一家从上流社会跌落成贫民的罪魁祸首,只有他死了,他们才能开始新的生活。

这样的冲突并不明显,直到尼古拉卧轨自杀,弗朗苏内心的矛盾开始加强。她更加自责,她安慰自己说尼古拉是为了爱情才死的,但实际上,她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尼古拉就是自己害死的。带着这样的想法,弗朗苏来到T市海边,打算一死了之。

在海边的日子,弗朗苏回忆着关于弟弟和舅舅的一切。随着回忆越来越多,弗朗苏突然发现,舅舅其实也没那么可恨,他给大家讲笑话、陪伴“我”和弟弟一起成长的点点滴滴浮现眼前,这又加重了弗朗苏的内疚的感觉。另一方面,她又继续安慰自己,“我为了尼古拉才怨恨热罗姆”。自责与自我肯定的矛盾心态再次升级,让弗朗苏对这个世界厌倦透了,她却不知道怎么办,似乎死是唯一的出路。

弗朗苏内心冲突的根源,可以追朔到童年。弗朗苏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母从上游社会沦落成贫民,父母也变得冷漠。弗朗苏从小到大始终处于一种没有安全感、没有自信、没有自由、没有自发性的环境中。正如她在海边回忆道,“我知道我是个相貌平平的女人。”

弗朗苏的精神核心遭到威胁,她自己也能体会到这种感觉。所以,她陷入一种孤立无助的紧张状态。从小到大,不管是她喜欢的、讨厌的、不愿意的、心甘情愿的,都是基于迫切的需要和对利害关系的判断。

“我不得不插手了。我对自己说,无论怎样惩罚热罗姆都不可能令我们满意。那就不该装模作样,自欺欺人。我为了尼古拉才怨恨热罗姆,但毕竟不借助外力他是死不了的,我清楚只有靠这个办法我们才可以摆脱他。眼瞧着他死,或有死的危险,让他心有余悸。”这给了她足够理由告发舅舅。

但这些其实不是她内心真实的情感表达,她只不过是渴望得到帝耶纳的爱情,希望引起帝耶纳的好奇心。所以,弗朗苏疏远他人,疏离自我,被绝望笼罩着。这一切,都源于她内心的冲突,矛盾的价值观在内心打架,分不出输赢。

解决内心的冲突,与自己和解

一个人如果一天不从相互矛盾的价值观中解脱出来,就一天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想要接近自我完整的目标,就要将内心的冲突解决掉。

弗朗苏在海边的十五天,完成了这个过程。这十五天,是漫长的十五天,是痛苦的十五天。在这十五天里,弗朗苏找回了“自我”,把自己还给自己,内心变得强大,意识到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和需求。“我注视自己。镜中的那张脸笑意盈盈,既迷人又腼腆。”

过去的弗朗苏被抑郁、自卑、苦闷和绝望压得喘不过气来,现在这些负面因素对她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她彻底成长了。“我曾经是个小女孩。就在刚才,我长大了。”

在海边亲眼目睹那个向她示爱的陌生男子溺死,旅馆的人都误会她、责怪她,但她依然坚持自我,相信自己不有错,因为这时候的她变得更坚强。她不再需要盲目地顺从他人或者敌视他人,无论别人怎么做、怎么说、怎么想,她都明白只需要做好自己就好。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弗朗苏。现实生活中,总是充斥着各种冲突,这是一个充满冲突的时代。我们需要一步一步系统地对自己的推理和思想进行重建,这个过程很痛苦,很多人都没有勇气靠近内心,倾听内心的声音。

杜拉斯却借由弗朗苏,将她内心深处的想法一层层撕裂开来,直面自己的痛苦。弗朗苏从长相、外貌、身体到感受、想法、情感,从里到外,从外到里,卸下所有的伪装,一点点剖析自己,找回自己真实的需求。读者跟随弗朗苏的思绪,重新审视自己,读者看清弗朗苏内心的同时,也认清自己的内心。

写在最后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冲突,我们要学会察觉冲突、化解冲突,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平静的生活不是死寂一般的生活,也不是表面的风平浪静,而是在平淡的生活中依然看见生活的美好与希望,努力把日子越过越好。

真正平静的生活,需要有平静的内心,需要有直面生活和直面内心的勇气。

#情感书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