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王承书的学生诸葛福拿出王承书生前写的最后一封信,信中说到工作之外,结尾是这样写的道:一生平淡无奇,只知道踏实工作。至于贡献,谁都有贡献,做贡献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不了解她的人会认为,

王承书的名字和为人都平淡无奇。

他们所不知道的是,王承书人到中年选择消失,隐姓埋名30年,为国家的核事业发展默默奉献。中年三次转行,每次艰难的抉择面前,王承书

总是毫不犹豫地说"我愿意"

。这三个"我愿意",不仅代表他为国家奉献一生的决心,更体现了老一代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崇高品德。


回国做贡献

王承书出生于上海的书香门弟。与其他女孩不同,她从小就表现出很高的数学天赋。初中时身体不好,经常住院,但学习成绩不但没有落下,

反而在班上名列前茅

。渐渐地,王承书对物理表现出特别大的兴趣,眼见中国饱经战乱,残破不已,她希望通过自己所学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小小的年纪心里便装满执着的梦想。

她考上了燕京大学的物理系。全班13人,只有她一个女生,物理成绩特别好,甚至超越其他男同学,

连续几年都获得物理系的最高奖励

,同时获得燕京大学的"斐托斐"名誉学位。王承书还考上了燕京大学的硕士学位。在这时她遇到了自己的挚爱,他是王承书的老师,物理系的教授张文裕。


王承书

不甘于相夫教子的生活

,他来到美国密歇根大学,成为了著名物理学教授乌伦贝克的学生。1951年,她和导师创建的"WCU(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沿用至今。有人说,如果他一直留在美国,将来的诺贝尔奖非她莫属。正当大家以为王承书会在美国大展拳脚时,她却毅然选择离开。她说:"我要回家为国家做贡献!"

那时的美国通过各种手段对高尖人才进行阻挠。学校院和教授也给王承书做思想工作,劝她留下来,但都

无法阻挡王承书迫切回国的步伐

。王承书和丈夫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于1956年10月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当看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时,王承书压抑不住激动的情绪,在心里默默地说道:"祖国!我回来了!"

第一个我愿意

新中国成立以后,

百废待兴

。科技的发展,亟待各专业人才的不断求新求变。热核聚变的研究,列入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成立了热核聚变研究室。

热核聚变是人类最清洁的能源

,被称为人造太阳。钱三强找到王承书,希望她能进行热核聚变的研究。


已46岁的王承书,专业已定型,一切从零开始,对她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王成书却毫不犹豫地说道:"我愿意!"不仅是王承书,对于整个中国而言,热核聚变都是一个新兴的课题,王成书翻译了大量的资料,

为热核聚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承书前往俄罗斯进行学习。学习完成在回北京的火车上,她将所有的资料全部翻译成中文,一下火车就将资料拿去出版。

从此,王承书吃住在研究所,孩子交给丈夫张文裕,自己一心一意进行热核聚变的研究工作。头上又多了很多白发,而王承书的

研究硕果累累

,经过两年的潜心研究,中国的热核聚变研究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而王承书这时已经成为热核聚变领域的领头人,相关论文的发表进一步奠定了热核聚变的理论基础。

1961年以后,

每天最早出现在研究所的王承书突然不见了

。她的所有的研究课题已经停止,家里也只见孩子和张文裕。在热核聚变的相关会议现场也不见了王承书的身影,所有的出版物上再也不到她的名字。她去了哪里?

第二个我愿意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

"东方巨响"就像一声嘹亮的号声

,向世界宣告:中国站起来了!中国的科技终于屹立于世界之林!高浓缩铀被喻为原子弹的血液和动力。在筹备期间,原子弹爆炸计划一度间搁置,缘于我国尚未提炼出纯正的高浓缩铀。


那时正值苏联与中国关系交恶,苏联撤走了大量的专家,只留一堆研究高浓缩铀的机器设备。他们还嘲笑:"就凭你们,给你们机器你们也不知道怎么用!"钱三强再次来到王承书的面前,这次他神情地严肃地对王承书说:"我国要研究原子弹,你愿意隐姓埋名,为国作贡献吗?"王承书的

眼里充满坚定,毫不犹豫地说道:"我愿意。"

她告别丈夫和孩子,悄悄地来到了504厂,开始了高浓缩铀的提炼工作。第一次提炼成功了,王承书并没有笑,她说,最后一次提炼结果最重要。1964年1月14日,最后一次高浓铀提炼完成,

高浓铀全部合格

,可供原子弹爆炸使用。这时王承书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第五个掌握高浓铀研制技术的国家。

原子弹成功爆破以后,参与原子弹设计研发的相关专家受到表彰奖励,而她再次默默地收起行囊,

埋葬自己的名字,再次接受祖国的重托

,进行更为尖端的科技研究。她是中国两弹一星发射的幕后功臣,却少有人知道她的名字。她要的不是功劳,而是祖国的不断壮大。

第三个我愿意

临出发时,钱三强问王承书有什么话要带给丈夫和孩子?有什么困难?王承书只是摇头,她这次接受是比上两次更为艰巨的任务,她可以考虑好再回答,

可是她没有丝毫犹豫

,依然是那句轻轻的"我愿意"。

这次她进行是最尖端的核武器的研究。

她跳出自己的专业

,埋葬自己的名字,只为把祖国的名字和荣誉展示到世界大众面前——中国的强盛,才是她一辈子最大的心愿。

王承书为国家低调奉献一辈子,很少想到自己,哪怕患眼疾,仍然担心用高级眼药给国家增加负担。研究所里为她配备了一辆小车,她却从来不用,80高龄还和其他同事一起挤公交。她满头白发,

衣着朴素

,谁又会想到这是一生为国、从不为己的老党员呢?

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因病去世,她将自己和丈夫的积蓄全部捐给希望工程,她

捐出自己的遗体作医学研究

,留下了足有一人高的写得密密麻麻,却工工整整的工作笔记。

直到现在,仍很少有人知道王承书这个名字。她低调做事,清白为人,埋头工作,从不抱怨,只要国家需要,她会第一时间站出来,无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正如她在发黄的字条上所写的那样:

只要国家需要,哪怕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是一位真正的党员崇高的品德和胸怀。

文/李清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