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五个确保、五个见实效”目标任务

集团公司上下大力开展“节支降耗作贡献、改革创新立新功”活动

武汉高铁工务段积极响应,

他们在整合集中检作业项目,

用科技提高效率,

以提效节约成本,

该段牵头同武汉大学、汉宁轨道公司共同开发出集“线路检查、扣件检查、轨道板检查、桥涵隧道检查、探伤”于一体的高铁集成检测平台。

该检测平台的投入使用,将节省3倍以上的人力资源,高铁集中检走入常态后,将极大解决人员紧张、安全卡控点分散的情况。

5月13日凌晨,武汉高铁工务段横店东至孝感北区间,一个400公斤“大家伙”从轨道车上卸下。“起吊、下降、辊轮对准轨面!”职工们围着这台“大家伙”开始调试工作,“测距设备正常、调整测量参数正常、设定仪器朝向正确......”十分钟后,这台科技感十足的“大家伙”正式开始了它的“全路首秀”。

这个“大家伙”就是全路首台高铁集成检测平台,于集中检期间正式上线。这个平台具备检查项目多、测量效率高、数据分析便捷等诸多优点,是名副其实的集中检“黑科技”。

“激光检测”技术 实现轨道多项目检测

作为一款“能抗、能打、能输出”的“检测”神器,如果只能进行单一项目检查,那可不行。

该段集成检测平台可以借助车底的15枚激光传感装置,进行激光三维呈像扫描。

扫描期间,传感装置以主动扫描的方式,对线路扣件系统、轨面光带、表面伤损和轨道板,进行检查分析,计算出51类检测项目的数据结果。如果发现线路隐患点,高铁集中检测车会自动比对附近线路CPⅢ点位,对隐患点进行枕木号打点,为后期线路整修作业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

据现场技术员介绍,多项目检查的集成技术与以往的单一检查相比,不仅效率极高,而且在同一高铁设备的全面分析上更加精准明晰。

“红外扫描”装置 实现桥隧隐患检查

与桥隧敲击检查仪器不同,该段集中检测车可借助背置的“桥隧全景仪”完成对桥梁、隧道、声屏障和轨旁设备的16类隐患的检测工作。

从开启设备后,仪器上的8支红外探测头会进行每秒200次的红外扫描,通过对桥隧结构健康状态的检测,系统会自动比对原始测量参数,然后在专用测绘电脑上形成数据检查列表和全线路桥隧实景图像,为下一步维修方案的制定提供可参考的数据影像。

截止目前,该段的集成检测平台已扫描京广高铁郑武区段10余处隧道影像资料和结构参数。

“数据分析”系统 形成集中检全项目数据库

与线路检测的激光装置和桥隧检查的红外装置相比,集成检测平台的数据集成分析系统算得上是整台设备的“大脑”。

这款分析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多项目联合分析。以道床检查模块、扣件检查模块、钢轨检查模块、桥隧检查模块和轨旁设备检查模块为基础,通过自动化采集相关模块的全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输出成为高铁集中检所能使用的全项目检查报表,方便开展后期维护工作。

它还能对线路测量结果形成可视化的大数据,以三维场景还原的方式,把现场情况“搬到”办公室,实现室内回放现场资料和隐患复查的工作。

此外,通过录入基础设备台账的方式,系统可以自动分析出线路设备服役状态的变化规律和风险预测,为高铁设备的研判和维护提供数据支撑,确保高铁行车的安全稳定。

截止目前,该段利用集中检测车已完成265.6公里检测工作,预计在6月中旬完成京广高铁郑武区段第一阶段集中检任务。

武汉高铁工务段融媒体办公室

图文:孟家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