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他迫不得已只能重用当年英宗皇帝,还有大太监王振留下来的班底,这就使得这些人虽然一方面臣服于新的皇帝景泰帝,另一方面和英宗皇帝纠缠不清。在正史记载中,景泰帝当皇帝以后,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清理王振余党的操作,因为文官集团被王振等人压制的太狠了,所以在他们掌握政权以后,想要快速的对这些曾经的人员进行打击,确保文官集团能够再一次掌权。

夺门之变事情以后,英宗皇帝成为了俘虏,而他的弟弟景泰帝,则成为了新的王朝主宰者,但转瞬之间,英宗皇帝再次回来,而且通过夺门之变成为了皇帝,景泰帝这个刚当上皇帝的人,顷刻之间就病死在自己的卧室。这段历史虽然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但对于读历史的人来说,简直如电光火石一般迅速,王朝的主宰者如同走马观花一般被不断的更换。这使得很多人对于这段历史根本看不明白,特别是当年景泰帝的失败,实在是显得有些无厘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捋顺一下这段历史,并且和大家讲解一下这段历史背后的一些隐情。

明英宗

关于土木堡之变的故事,我们之前也讲过,相信大家也不需要进一步追溯,我们就从当年的景泰帝称帝开始说起。遥想当年景泰帝当皇帝的时候,是被满朝文武拥戴的一个结果,他本人或许还有些犹豫,但是这个皇帝的宝座却被强行的塞到他的手上。不得不说这位皇帝还是有些魄力,很快他站稳了脚跟,并且与于谦联手,打垮了也先的进攻。但是在这些空前的胜利,还有一连串的事情的刺激下,当年的景泰帝却忘记了一个非常要命的事情。

在正史记载中,景泰帝当皇帝以后,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清理王振余党的操作,因为文官集团被王振等人压制的太狠了,所以在他们掌握政权以后,想要快速的对这些曾经的人员进行打击,确保文官集团能够再一次掌权。所以他们制造了在朝堂之上打死锦衣卫,都指挥使马顺的曲岸,而且还当着众人的面凌迟了王振的侄子。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描绘,我们好像看到了王振还有明英宗等人的余党已经被消灭得一干二净,毕竟都已经用凌迟和当朝打死大臣的方式来进行处理了,还有什么样的王振与党能够活下来呢?

然而答案是否定的,在很多历史学家的记载中我们会发现,王振的余党其实没有在骨子里面被清理掉。因为王振还有明英宗的势力范围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宫廷的太监势力,另一个就是锦衣卫势力。在一些历史记载中,当年的那一场政治动荡之中,虽然锦衣卫指挥使还有王振这个太监的头脑被干掉,但是,其余的基本势力没有被动摇。因为当时正处在一个军事斗争的一个关键时刻,在进行内部势力的打击根本来不及,所以文官集团的注意力从中被移开。

等到战乱被平息以后,文官集团想要清理曾经的残余势力,结果景泰帝却不干了,因为那些宫廷里面的太监还有锦衣卫里面的一些人员,都是和文官集团不对付的存在,所以,英宗皇帝为了继续制衡文官集团,保证自己的独立性,于是就保留了这些人员。例如在这之中,后来影响深远的曹吉祥,其实就是和王振他们一起的,但却没有被清理掉,并且还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成员。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景泰帝,他刚刚当皇帝没有任何自己的根基,只能借用自己哥哥曾经留下来的资本来与这些文官集团对抗。

当然了,除此以外,也有一些历史学家发现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景泰帝想要培植自己的力量,但是失败了最终只能沿用之前自己哥哥留下来的班底。例如,有学者提出,景泰帝当年想要培植外戚势力,所以重用了他的皇后,但由于皇后没能生下后代,结果景泰帝只能无奈的与之闹掰,外戚集团也因此被毁灭。所以经过一番的闹腾,最终景泰帝还是回到了自己哥哥的那些人的身边。

徐有贞

总结

因此当年的景泰帝在仓促之间获得皇位,又在仓促之间失去皇位,其实还是有很多的道理的,因为当年的仓促,所以使得这个皇帝是光杆司令一般进入到皇帝的位置上。所以他迫不得已只能重用当年英宗皇帝,还有大太监王振留下来的班底,这就使得这些人虽然一方面臣服于新的皇帝景泰帝,另一方面和英宗皇帝纠缠不清。所以后来的夺门之变一旦爆发就变得不可治理,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说,我们以这样的角度来理解当年一系列的皇帝更换事件就会发现,其实原来也不过如此,当年两位皇帝轮着换,表面上景泰帝是胜利者,实际上真正的胜利者是英宗皇帝。可惜的是景泰帝成为了牺牲品,而且还要搭上一个于谦,实在是让人觉得心酸又可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