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死棋”,实际上,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死棋”,真正的下棋高手,在大多数人看来确实是“死棋”而他却能“向死而生”。这种情况,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当某件事情在常人看来似乎已经不可能挽回的时候,而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往往懂得变通。所谓思变则通,运用智慧不蛮干,往往这盘“死棋”就下活了。


▲ 裴度 一个善于将“死棋”下活的人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的裴度就是一个善于将“死棋”下活的人。

斐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在唐宪宗时累迁御史中丞。斐度为官为人坚持正道,对维护、稳固唐王朝的统治做出了巨大功绩,在辅佐宪宗时实现“元和中兴”。斐度为相期间,善于引荐人才,重用名将,保护贤良,被当时的人们比作郭子仪。

纵观斐度的一生,他是一个最善于将“死棋”下活的人。在斐度的一生中,尽管曾因多次受到奸邪排挤,但他都能从容镇定地于“死棋”中闯劫过关。直到晚年的“自安之计”,“稍沉浮以避祸”。无不令众多后生惊叹他广博的智慧和非凡的气度。


▲ 裴度 一个善于将“死棋”下活的人

提到斐度,对他的初步认识,估计大多数人都是从“斐度还带”的故事知道了他。今天我们再说说他“镇定寻印”的事!


▲裴度还带的故事

在斐度任中书省中书侍郎的一天,随从突然进来报告说,官印丢了!这在当时,官印丢了,这可是非常大的事。了解三省六部制的人应该都能明白这个官印丢了责任有多大,这对斐度来说意味着怎样的严重后果!当时的中书省负责决策,上书台负责参谋,枢密院负责执行,这些可都是皇权的最高权力机关,中书省的印丢了,斐度和掌印官面临的罪责基本都是杀头大罪!

然而,斐度听到报告后,居然面不改色,竟然神色怡然地告诉随从不可声张。然后继续正在进行的酒宴歌舞。对此,随从们茫然不知所措,也不知道斐度为何依旧这么坦然,但既然上司吩咐了不让声张,只好唯命是从。到了半夜,酒宴进行的正酣,突然随从来报,说是官印又在原处了。

这官印竟然自己回来了!

后来知道真相的人们向斐度了解情况,问他为何那么做?缘何官印又回来了?斐度解释说,官印丢了,这么严密的地方,一般都会是内贼,可能是书办的某个人拿去借用私下盖章了,如果不着急追查,丢印者自然知道其中厉害,自然不敢私自留下,他只会用完印后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地还回来。而如果当时彻查此事,盗印者就会知道盗印之事已败露,既不方便悄悄还回来,只能毁印。这么一来,那么丢官印这部“死棋”可就真的只有下死的份了。而斐度自己不故作声张,他是用“足够大”的智量,在怡然之中下活了这盘本来看似已死的丢印棋局。何况,只要印回来了,如果真想再追查印是被谁盗走拿来做什么这件事,也是来得及查的。


▲ 裴度 一个善于将“死棋”下活的人

对斐度“镇定寻印”这件事,冯梦龙在《智囊全集》中如此评价“不是矫情镇物,真是透顶光明”!由此来看,将“死棋”下活,有时候未必需要自己付出多少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实际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的智慧乍现便往往可以解决问题。

『文/淳帧通安,笔名宏罗,本文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留言、探讨,感恩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