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帮孩子选择健康的零食,控制孩子吃零食。零食大多偏甜、偏咸,口味比较重,孩子喜欢吃零食,就会降低主食的摄入。

看到一个网友的提问,孩子特别喜欢吃零食,每次吃零食就忘记了吃饭,如何让孩子少吃零食?

孩子因为吃零食不吃正餐,难免会让家长担心。吃零食太多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还可能会引发健康问题。

孩子总吃零食,不幸患上糖尿病

2018年2月,吉林长春,一个12岁的孩子邓斌忽然发起了高烧,吃了两天退烧药,烧退了但是连拉带吐。妈妈以为他胃肠感冒,给他喝了藿香正气水,没想到症状更加严重,喘气很费劲,意识都渐渐不清醒了。

爸爸妈妈把孩子送到吉大二院急诊科,住进了ICU。医生检查后发现,儿子患上了糖尿病,还出现了“酮症酸中毒”。

爸爸妈妈不明白,老年人才得的糖尿病,儿子小小年纪怎么能得上?

医生问:孩子是不是总吃零食?

爸爸心里咯噔一下,孩子从一两岁就开始吃零食,吃得不算多。上学以后,孩子总是用零花钱买几毛钱一袋的零食。4年前,孩子开始不吃一点水果和蔬菜,只吃主食和肉,还有这些零食和碳酸饮料,原本胖乎乎的,变得黑瘦黑瘦的。

没想到,是零食让孩子失去了健康,爸爸妈妈后悔不已。

儿童零食现状令人堪忧

零食行业乱象横生,各个厂家为了赚取高额利润,选择低质原材料和包装,采用油炸等不健康的生产方式,在过于粗放的生产环境下生产,导致零食问题频出。

零食营养比较单一,基本为碳水化合物,缺乏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无法满足孩子对多种营养的需求。

零食中含有咖啡因、反式脂肪酸、重金属、色素等对孩子发育不利的添加剂。零食大多偏甜、偏咸,口味比较重,孩子喜欢吃零食,就会降低主食的摄入。

有些零食外观没有经过慎重处理,孩子在食用时会出现误吞或者划伤身体的情况,有安全隐患。

零食包装简单粗陋,信息量比较少,缺少相应的安全警示信息,是否适合孩子食用,也是一个未知数。

儿子班上的同学喜欢吃5毛零食,每天放学后,都到小商店买一堆来吃。有的开始吃胃药,有的半年没长个,让家长头疼不已。

孩子真的就不能吃零食吗?

5月13日,心理学者李雪在社交平台上说:陪伴我活下来的两样很重要的东西,是零食和电视,随时随地吃零食,给我身体带来满足的感觉。家长在让孩子愉悦这件事情上,经常很吝啬,孩子玩手机吃零食的快乐容忍不得,硬要剥夺。

心理学研究表明,吃零食的目的并不在于仅仅满足肚子的饥饿需要,而在于对紧张情绪的缓解和内心冲突的消除。

其实,孩子吃零食并没有错,在日常膳食指南中,儿童每日零食所需占膳食总量的20%-30%,提供的生长素也占一定的比例。

对于小孩子来说还能锻炼手部发育,缓解情绪,给身体带来满足感,错就错在吃了不健康的零食。

所以我们不要因为不良事件的发生,而剥夺孩子吃零食的权利,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给孩子选购一款健康的零食。

帮孩子选择健康的零食,控制孩子吃零食

5月17日,中国副食流通协会等单位联合制定的《儿童零食市场调查白皮书》指出,不应该告诉孩子不要做什么,而是告诉他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食物作零食,什么时间吃零食。

(一)给孩子选择零食,一般注意以下几点:

看品牌:首选国内比较知名的大牌子,并且固定下来,出现问题也容易追溯。

看种类:选择坚果、果干这类天然食物,或者用天然食物经过简单加工制成的零食,比如冻干、烘焙方式,拒绝油炸、烧烤方式。

看外形:选择适合牙齿咀嚼能力的食物,硬度不能太大、颗粒不能太小,避开尖锐的支撑物。

看包装:与零食直接接触的内包装为环保材质,外包装信息全面,有详细的成分、使用说明和警示信息。

(二)吃零食的时间要控制

零食不是主食,可以用来临时补充能量,帮助孩子缓解情绪,但是不能一直不停吃。吃零食的时间不控制,孩子很容易吃过量,从而影响正餐的摄入。

通过下列方法进行控制:

1)和孩子约定,零食每天吃2-3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晚上一次。吃零食的时间控制在两餐之间,和睡觉前2个小时。孩子形成规律,到了一定的时间就有吃零食的需求。二宝每天上午10点吃水果,如果超过这个时间,二宝就会饿得烦躁。

2)定量提供,不要将一大包零食全部塞给孩子。将零食分装成几个小包装,只够一次吃的量,孩子吃完几个小包装不再提供。孩子不停吃零食,有时和家长的纵容有关,多花点心思就能控制。

3)把孩子的时间填满,有时候孩子不是因为饿才吃零食,而是因为感到无聊才吃零食。所以要让孩子时时刻刻有事情做,他感到充实,就会无限制地吃零食。

方法有很多,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特别强,给孩子读书、陪孩子玩玩具,孩子总会喜欢一件事情,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常常会废寝忘食,零食已经变得不重要了。

结语

零食不是毒药,只要给孩子选择健康的零食,我们不要阻止孩子吃零食,只是需要限制孩子吃零食的时间。孩子形成吃零食的规律以后,就不会无限制地狂吃零食。

二胎宝妈,高级育婴师,个性化训练指导师,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孩子、爱生活,愿与万千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关注我,获取更多育儿知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