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情的原委大家基本很清楚,故事发生在公元前440年左右,当时29岁的墨子正带领弟子正在家乡讲学,听说楚国请能工巧匠鲁班为其制作云梯,准备去进攻宋国,他立刻带着自己的弟子三百余人一方面布防宋国,一面又自己风尘仆仆赶往楚国,试图说服楚王。墨子最有特点的不仅仅在于他各科陈杂的思想,更在于他拥有自己的武装,墨家游侠更成为那个时代最为靓丽的一抹色彩。

墨子:去留肝胆两昆仑,我以我血荐轩辕

刘力/文

在先秦百家争鸣的舞台上,我一直非常奇怪为什么“儒墨道法”四家能够成为世间不争的四大显学。

尤其是墨家,这样一个本来曾经与儒家同流而后又分派的学派。

墨子无疑是墨家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据历史记载,墨子曾经一度与孔子有过不小的交集,然而最终却因为不能认同孔子的主张而自立门户。

出身于平民的墨子自然不会像孔子那样崇尚腐化的礼节,更不会像儒家那样力主仁政立国,也绝不会像儒生那样顽固不化,他尽力地把自己与大争之世融合起来,努力做时代的先行者。也因此,《墨子》一书才会那么的丰富,融哲学、政治、逻辑、科技、军事等为一炉,号称古代中国的一部百科全书。

屹立在春秋战国之际的墨子就这样硬生生地把一个本来名不见经传的门派,契入了诸子当中,成为了许多国家遵循和守望的“康庄大道”。

墨子学说中基本的主张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这种完全平民化的主张自然代表了当时民命之所在,更加能够为很多的当权者提供治国的经验。他的核心思想“兼爱”更是与儒家“仁”的思想一脉相承,并且将“仁爱”的思想进一步扩充为无差别的爱。在墨子看来,国无分大小,人不辨老幼,都应该得到必须的尊重和爱护,只有人人都充满爱,世界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自然是一种天真的理想。可是,先秦时代,又有哪位思想家不是一腔情愿一腔热血的理想主义者呢?

于是历史盛传墨子曾经做过一件惊天大事,唇齿之间,一场生灵涂炭的战事免于无形之中。《墨子·公输》记载的就是这样一件事情。

我很好奇的是,一个执着于用朴实无华文字叙说个人思想的墨子,竟会用大篇幅来把个人的一场丰功伟业写得如此灿烂,这远比孟子的论辩更具有现实意义。

事情的原委大家基本很清楚,故事发生在公元前440年左右,当时29岁的墨子正带领弟子正在家乡讲学,听说楚国请能工巧匠鲁班为其制作云梯,准备去进攻宋国,他立刻带着自己的弟子三百余人一方面布防宋国,一面又自己风尘仆仆赶往楚国,试图说服楚王。

这里面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墨子的母国问题,因为直到现在,墨子的出身都是一个不解的难题,宋国、鲁国又或者出生于宋国,活动于鲁国,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人。

如果是鲁国人,那么等于跟孔子同乡,鲁国儒学澎湃的现实自然深深影响了墨子,他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来止战显然就是一种义举;如果是宋国人,面对母国可能受到的侵犯,作为哪怕即使在“士子无国家”的那个年代也一定会在内心之中对自己的国家充满复杂情感,这样一种行为就自然有了“救亡图存”的味道。

大家的目光显然都没有集中在这里,我们只知道墨子整整用了十天时间,就从今天的河南或者山东赶到了楚国的都城郢都,班固《答宾戏》中说“孔席不暖,墨突不黔”,真的可以算作对于这两位思想家的高度褒奖。

墨子见到了鲁班,不拿事的鲁班自然惺惺相惜,他很自然地把墨子带到了楚王的面前。面对楚王,墨子充分发挥了能言善辩的特长,而后又与鲁班进行虚拟推盘,九战九败鲁班,最终鲁班甘拜下风,而楚王曾经野心勃勃的攻城大战也自然宣告破产。墨子的门人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墨子的雄才伟略,让墨子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上,为后世留下了最为生动出彩的“上战伐谋”。

最有意思的是,《墨子·公输》的最后一段写道: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这简直就可以算作替墨子鸣不平了。

事实上,墨子也曾阻止鲁阳文君攻打郑国,但偏偏大家就记住了这场精彩,这自然主要还是因为有情节有人物有妙趣横生的故事,自然最精彩的还在于有思想。

墨子最有特点的不仅仅在于他各科陈杂的思想,更在于他拥有自己的武装,墨家游侠更成为那个时代最为靓丽的一抹色彩。

可惜墨子死后,墨家学派一分为三,并且互相攻讦,认为对方为“别墨”,到了汉代竟然渐趋于亡。这实在是非常可惜的事情。然而墨家学派毕竟带些点神秘的宗教色彩,严格的群体组织里,赴汤蹈火死不旋踵的精神更成为后世很多人心心向往的对象,出现在了很多文学作品中。

作为墨子,一生追寻正义,他力主节用,而自己也常常能够自苦,并且把他自己的这种精神非常完美地存留在了所有弟子的身上,他们玄衣草鞋,却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当时那样一个望而生畏的时代。

去留肝胆两昆仑,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所有曾经梦想奉献国家社会的知识分子的经脉之所在,更是墨子这样一个从来就不曾华冠丽服出入庙堂者的最真诚的自白。

——2020.5.17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