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纳斯达克上市资格人员是基于瑞幸未能根据纳斯达克或代表纳斯达克的FINRA的要求,及时、全面提供对有关异常市场活动或可能对其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信息,否决了瑞幸的持续上市。除去A股外,阿里巴巴的赴港上市,及京东、网易、百度、携程等回港的消息,也引发了市场开始评估中概股回归的可能性。

原标题:“瑞幸”凉,“跟谁学”苦,被绞杀的中概股何去何从?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前言:

境内外资本市场环境复杂多变。

境外资本市场在瑞幸事件的暴雷下对中概股的信任度降至冰点,股价沽空、被投诉、退市......似乎成立市场的一种常态。而在相同时间点,境内资本市场则放低姿态,不断降低企业在国内上市的门槛,以试图将更多优质海外上市企业拉回家门。

走在十字路口的中资企业如何抉择上市地?

纳斯达克收紧IPO融资标准 中概股赴美遇阻

美股市场IPO或将遇冷。

跨境上市原本可以丰富企业的上市选择,拓展融资渠道;同时被选择市场也可吸纳更多发行主体,提升投资收益。

于双方而言,“双赢”是最好的结果。

但事实并非如此,美股市场上仍充斥着以次充好、滥竽充数的垃圾个股,甚至不乏有肆意挑战市场底线、欺骗投资者的恶劣行径。

同样,市场的监管差异化、财务审核机制的不同,也造成了中概股在美股市场纷纷染上“水土不服”的怪病。

由此,中概股流浪海外的话题也一直成为市场的焦点,瑞幸的东窗事发更是在近期掀起一波高潮。

5月19日,瑞幸的一则公告表示其在15日收到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上市资格部门的书面通知,纳斯达克交易所决定将公司摘牌。

在其自爆财务造假的40多天后,瑞幸的命运得到最终宣判,退市已是大概率的事件。

随后,瑞幸董事长陆正耀的个人声明也抢在第一时间,表示纳斯达克不等最终调查结果就要求公司退市,出乎意料,对此个人深感失望和遗憾。

同时,对于瑞幸事件造成的影响,陆正耀再次向广大投资人、全体瑞幸员工和客户道歉。陆正耀表示,自己一直在实业一线,自己的风格可能太激进,企业跑得太快,也导致很多问题,但自己绝不是以“概念做局”去欺骗投资人,真心想把企业做大做好。

这样的道歉很难被市场认可,毕竟瑞幸造假引发的信任危机,已将中概股推向了危险的境地。

据路透社报道,出于中资企业缺乏会计透明度的担忧,纳斯达克将收紧上市标准。如要求企业IPO筹资额须达2500万美元以上,或至少达到上市后市值的四分之一,以及要求会计事务所确保其报表符合国际会计准则。

根据财华社对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规则的解读,瑞幸确实违反了上市规则5250的规定。纳斯达克上市资格人员是基于瑞幸未能根据纳斯达克或代表纳斯达克的FINRA的要求,及时、全面提供对有关异常市场活动或可能对其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信息,否决了瑞幸的持续上市。

无独有偶,美股上市公司“跟谁学”近期也正面临绞杀。

2020年5月18日晚,浑水发布针对在线教育公司“跟谁学”的做空报告,指出“跟谁学”至少存在70%的用户造假,甚至可能高达80%的用户都是机器人。浑水表示:“跟谁学”至少有80%,甚至可能是90%以上的收入是造假的,并存在虚假少报支出的情况。

跟谁学在过去的3个月已经罕见的连续被6次做空,矛头统一指向这家公司的收入和用户数量真实性等。而在此前,跟谁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陈向东明确表示:跟谁学不可能有任何造假的行为。

可以预见,中概股上市美股的步伐或将放缓。

多政策“窗口”开启 境内资本市场门槛降低

反观境内资本市场,却对中资企业悄然敞开了怀抱。

放宽红筹结构企业的上市标准成为中资企业选择回归的原因之一,

今年4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为有意愿在境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科创板上市的创新试点红筹企业提供路径。

其中,就已境外上市的红筹企业标准,放宽至市值2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且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而不是像以前,将上市门槛卡在市值必须超过2000亿元的要求。

同时,创业板试点注册制实施的更加多元的上市条件,也允许符合条件的特殊股权结构企业和红筹企业在创业板上市、为未盈利企业上市预留空间。

中概股回A潮涌动,但回A会付出高昂的时间成本和期间费用,中概股回归的方式也需理性选择。

通常来讲,中概股回A的路径可分两种:一是在海外完成私有化,拆除特殊股权架构,然后再在A股上市,多数中概股选此较多;而是私有化后通过并购的方式回归A股,如前段时间因李国庆俞渝争夺控制权而被刷屏的当当,便是这种操作。

除去A股外,阿里巴巴的赴港上市,及京东、网易、百度、携程等回港的消息,也引发了市场开始评估中概股回归的可能性。

随着港股市场对同股不同权架构企业的放开,及H股“全流通”计划的推进,也将吸引更多中概股回归港股市场。

申万宏源认为,中概股回归利于扩容国内市场核心资产池,亦有助公司价值发现,利好公司的流动性和估值水平。

尤其是新兴行业,多数行业龙头仍漂流在海外,科技、医疗、可选消费等新兴企业的回归也将助力经济发展。

作者:冯雨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