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十日说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官渡之战严谨一点讲是公元199年拉开序幕,但起因要早很多,也就是说前面的故事也必须说一下,要不然一些势力的关系就说不清楚。 首先说战争的导火线、 一些人认为战争的起因是袁绍河北已定,那么紧临的曹操必然会成为其扩张的目标;反之,曹瞒也感觉到了这一点,所以此战争由于彼此的态势所决定。这个说法没有错,但真正的导火线没有那么粗(一战的本因是所谓的“帝国主义之间的瓜分世界的矛盾”,但导火线却是“萨拉热窝刺杀事件”)。那个应该是吕布—曹操的徐州会战开始的。吕布灭亡,有一个河北“汉子”张扬的当初表示了一下“声援”,结果被部下所杀,杀人的是杨丑。
杨丑是准备杀了张扬去曹瞒那里领赏,结果张扬又被一个叫眭固的所杀,反去投奔袁绍。于是曹瞒出兵搞定眭固,同时留魏种出驻河北。当时袁绍有察觉,但因为忙于和公孙瓒搞决斗,所以动静不大,但事实上两个人已经彻底反目。 再说说各自的战前小动作、小动作就是暗地的一些动作,在政治上主要表现在外交、宣传、破坏等非大规模军事行动。1、刘备。这个角色在官渡之战中是个说不清的人物。当他偷袭了曹操的徐州之后,急忙的是联络袁绍一起对付曹瞒,但表面上袁绍是以“孩子生病”拒绝了。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他是直接派骑兵去增援的,只是刘备实力太不济,被曹操直接、干净、迅速的打飞,并抓了刘备的大将——关二。这里的故事很复杂,因为曹操一开始不是自己亲自去的,那是因为袁绍和曹瞒已经对峙上了,所以他是急着去安排布置。那个时候袁绍还有一个举动是攻击于禁把守的延津,形势对曹瞒是很严峻的。所以袁绍没有像故事书或者传统认识上那样毫无作为,只是没想到刘备实力“太废”;于禁守得太好。2、张绣。这个人物最后的选择其实是扇了袁绍的耳光,扇耳光不会死人,但面子很“受伤”而已。
3、刘表。刘表也不是传说中那么窝囊,他根本上也是想趁机捞一把的,只是他的后院也一直起火(主要是长沙等地方),所以也最终没有给袁绍一点实质性的帮助。4、李通。对牛弹琴!李通根本不吃袁绍一套。5、陈琳的檄文。这位仁兄实在“口水”十足,所以讲袁绍因为没有“汉帝”的招牌而政治上吃亏是有点牵强的:他一样可以玩“清君侧”的把戏;同样也可以拿“衣带诏”说事。战争开始。袁绍当时的兵力或者说一线兵力是有争议的,大概折中一点,7、8万是没跑的;曹操的兵力也有争议,现在基本认为其一线兵力只有一万左右,反正比袁绍少很多。战争发起的时机也有很多争议,因为不是记述性的,这里不作展开。
当时的态势是:袁绍是从开始就掌握战争主动的,他先派出颜良去攻击白马,结果是颜良被关羽所杀;然后曹瞒做战略撤退,袁绍派文丑追击,在延津追上,但结局很戏剧:文丑被杀;文丑被杀后,袁绍大部队推进,曹瞒再撤至官渡转为内线对峙作战——第一阶段结束!分析:很多人将颜良、文丑的死夸大很多,认为初期袁绍就不利,但其实袁绍除了损失了两个将官以外完全达到了战略目的,占领两个据点;曹瞒方因为实力问题,所以事实上失去了原本比较依仗的两个据点,但因为转为内线作战,适当的可以做一点补偿,但不管怎么说,曹操不利的境地并没有改变。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