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样有趣的比喻在文中还有许多,不熟悉民俗或者东北方言的读者虽然能够读通,但是精妙之处却未必能够体会,所以我才想到在这一版《呼兰河传》中对民俗词条进行注解,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萧红的遣词用字的深层次含义。而《呼兰河传》和《商市街》讲述的正是这两个时段的故事,这本书将这两部作品放在一起,有助于读者对萧红的成长和裂变有更清晰的认识。

当编辑粉上了作者,
他高呼:这不是谁都可以写的文字。
《呼兰河传》编辑手记
文/张莱
在编辑《呼兰河传》的时候,感觉有很多很多话想说;等到出书了,又担心言不尽意。于是,刚读完文稿的时候没有写,和繁体版逐字对照以后没有写,分析原文中的方言字词时没有写,到了排版完成了、交片时没有写,最后直到去印厂盯过封面印刷以后回来,才觉着非写一点什么不可了。这段文字,不单是为了这本书,也是为了这本书的作者——萧红。
萧红在民国时期各路作者之中绝对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例子,她的文字脱胎于自幼生长的哈尔滨周边乡下呼兰河的生活。她将方言民俗融入文字之中,用超出常人的细腻笔触来描写。萧红的文章,换到谁来看,都会觉得文字很浅,说的无非是家常里短,风花雪月,生老病死。她刻画的人物和风景,活脱脱的在眼前,就像身边发生的事儿,觉得谁都可以说、谁都可以写一样。可是一旦轮到自己来些,却会发现言不尽意、笔下乏词。萧红的文法,小孩子读,不觉得深;成人来读,不觉得浅,洋洋几万字的文章,就像白话一样,让人感觉谁都可以学、谁都可以写一样;可是,真正写期待,能够达到她的浅中见深效果的,却一个人都没有。《呼兰河传》是她诸多文章中投入感情最深的文章,虽然写的是她童年的一段,却凝结了她三十年来的生活,用炉火纯青的文笔来描绘。如果说她是一只凤凰,《呼兰河传》就是凤凰点燃自己的那一刻耀起的灿烂火花。
萧红作为流亡东北作家群的重要成员,因在鲁迅先生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而逐渐出名。因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三省的侵占,她不得不背井离乡,对东北天灾人祸苦难不断、人民流离失所不能安居的现象有着非常深刻的描写,在当时被视为左翼作家,但实际上她并不是一个政治作家,对当时如火如荼的革命并不像她的情人(萧军,即《商市街》中的郎华)那样热衷。她只是对贫穷痛苦的广大中国人民怀抱同情,并且能够用文字极准确地描述出来。她的文学观点是:“一个题材必须要跟作者的情感熟悉起来,或者跟作者起着一种思恋的情绪”,这致使她的作品通常带有自传情结,她写的是她的经历和她的所感,她不会去写她所未曾涉及的生活,这导致她的作品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似乎视角不够广阔,但却有超乎寻常的深刻,这就是她的文风。而《呼兰河传》是她用这种文风创造的巅峰之作,也是融入她最多复杂情感的作品。
最早接触《呼兰河传》是小学时,一篇《火烧云》,必背课文,描述黄昏时千变万化的云。当时诵,就如背唐诗一般,不难记,容易念。稍大一些了,阅读缩减版的《呼兰河传》,亦不觉得难。等做了编辑以后,对照繁体版逐字对校之后,才发现里面用词之精妙,化繁为简,以顺口为宗旨,读来极其容易。而词中蕴意,却用心极深。往细里读,会觉得越来越有趣,越来越有意思,最后欲罢不能。萧红用词之有趣之处体现在:不同理解层次的读者阅读的感觉不一样。比如在《呼兰河传》第一章第六节中描述一个男孩子的手脏:“他的手是连认也认不出来了,说是手吗,说是什么呢,说什么都行。完全起着黑的灰的,深的浅的,各种的云层。看上去,好像看隔山照似的,有无穷的趣味。”我们通常在第一遍阅读的时候,就会注意到手黑得颜色层次,排比词的应用。但萧红在最后一句,用了一个民俗词“隔山照”来比喻,将效果更加深了一层。按照现在读者的读法,如果不仔细,可能一下子就把这个词给漏过去了,但是这个词为什么要用在这里呢?调查民俗之后会理解,所谓“隔山照”是民间流传已久的一种道士法术,是在一系列不算太困难的心法以后,使左手能够发出光来,在光中能够看到想看的跨越时空的东西,通常用于算命。这样有趣的比喻在文中还有许多,不熟悉民俗或者东北方言的读者虽然能够读通,但是精妙之处却未必能够体会,所以我才想到在这一版《呼兰河传》中对民俗词条进行注解,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萧红的遣词用字的深层次含义。
萧红在《商市街》中暗藏的伏笔同样耐人寻味。当她(文中悄吟)与萧军(文中郎华)不堪忍受日本对东北的统治,要出走南方时候,萧军正被另外一个女孩追求。当时,萧军唱了一句“杨延辉坐宫院”,那少女嘲笑他在文章上排斥旧戏自己却唱时,却隐含了另外一层意思,便是这句唱词其实是京剧《四郎探母》中的第一句,其实是萧军在表达自己即将离开被日寇占领的东北地区,回到中国人控制的地区的一种复杂情感。萧红通过这些细节来深层次挖掘人物形象和心理,做到雅俗共赏。
萧红半生颠沛流离,她最为稳定的生活时期是幼年在呼兰河和祖父在一起的日子,而摆脱迷茫正式走上文学之路是缘于和萧军的结识。所以,对她而言,在呼兰河的幸福无忧的童年生活和在哈尔滨被萧军拯救而相恋的日子,是她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时期。而《呼兰河传》和《商市街》讲述的正是这两个时段的故事,这本书将这两部作品放在一起,有助于读者对萧红的成长和裂变有更清晰的认识。在这本书中,我们尽量挖掘萧红的作品中可以促进读者加深阅读词语,和民俗专家反复核对证实,列在注解里面帮助读者阅读。封面用的是紫色大地纸,材质具有天然絮状,仅用烫金效果,用紫色喻以萧红的高贵典雅,用简洁烫金来拂去浮华。外封采用灰白松篙纸,用素线描绘呼兰河冬天的风光,采用纸张本身材质来显示白雪的效果,并用专色来提升封面文字的效果。
这本书的编辑过程中没有一惊一乍的变化,有的只是拜托设计时的描述和要求,逐字逐句逐标点对应的校对,对比其他版本时的新想法,和画手的亦步亦趋的沟通以及遇到生冷俗语时间和民俗专家的探讨和确定。这本书的诞生看似波澜不惊,看似而已。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