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梵高是一口井,。這是梵高真實的信仰,。

  關於梵高苦逼的一生已經被傳頌了一百年,

  藝術界向來有種誤解,

  好像藝術成就一定與藝術家悲情程度成正比。

  這就會導致有種謬論,

  那就是你不夠出名是因爲你還不夠苦逼……

  真的是這樣嗎?

  梵高百年後作品價值連城只是因爲他苦到了慘絕人寰的地步?

  今天,

  我們就放過梵高“世紀悲情劇”一號男主角的劇情吧,

  還原一個真實的梵高。

  關於梵高,

  可以套用李碧華評張愛玲的那句話:

  梵高是一口井,

  且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盡情來淘的古井。

  大方得很,

  又放心得很。

  古井無波,

  越淘越有生趣。

  並非藝術界寂寞,

  而是梵高確實是不應該只屬於藝術界的一朵奇葩。

  可以說,

  藝術從來不是梵高的起點,

  也不是他的終點。

  梵高在蒙馬特的酒吧,勞特雷克

  或許把梵高歸入任何一個美術流派是困難的,

  又可能他的宗教虔誠是懵懂且原生態的。

  可就是這樣一位“跨界大師”,

  一生卻有一樣真正執着追求的東西,

  那就是信仰。

  他是一個徹徹底底的佈道者,

  布他心中最光明最憧憬的道。

  對梵高生平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

  梵高在從事繪畫之前,

  最初是希望做一名爲礦工及爲窮人佈道的牧師。

  可當時神學院應徵條件苛刻,

  肩負着社會中產階級學識道德典範的楷模作用。

  梵高沒有通過神學院完整知識體系的考試,

  後來又因爲在礦區佈道揭露黑暗現實,

  被教會驅逐。

  當不成傳教士的梵高,

  纔開始拾起畫筆,

  繼續表現窮人、礦工、農夫等底層人的生活狀態,

  充滿了救贖意義。

  紐南的老教堂,1884

  1890年,

  梵高生命結束的最後一年,

  也是他到法國之後,

  精神受病痛折磨已瀕臨崩潰。

  有病理學常識的人都知道,

  對於精神疾病晚期,

  病人往往會直接表達內心深層最渴求的東西,

  所以梵高作於1890年的《奧維教堂》

  比起最初開始畫畫時的《紐南的老教堂》,

  畫面更呈現出孩童般的天真恬靜。

  奧維教堂,1890

  臨近生命的盡頭,

  梵高又憶起了自己作畫的初心,

  要爲窮人吶喊,

  所以即使在瘋癲的邊緣,

  他回憶起曾經那位掩面哭泣的礦工,

  並取名《在永恆的門口》

  ——“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

  也成爲了他送給自己的最後遺言……

  在永恆的門口,1890

  美術史上對梵高的評價往往按畫作風格來劃分階段,

  什麼“荷蘭時期”、“巴黎時期”……

  但其實這位高產的短命畫家,

  37年生涯中只有最後十年在從事繪畫。

  那麼其他的27年,

  佔據梵高生命最多的是——信仰。

  礦工 ,1882

  童年時期:生於信仰

  1853年梵高出生在荷蘭一個小鎮上普通的喀爾文教派牧師家庭,

  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這個僅有一百多人口小鎮上虔誠的牧師。

  文森特·梵高出生時沿用了他們家族最具名望的牧師名字“文森特”(Vincent)。

  或許,

  他的生命密碼裏早已寫入了受苦與救贖的使命。

  梵高的祖父Vincent Van Gogh(1789–1874)

  在荷蘭建國初期一生投入傳播信教信仰的虔誠牧師

  梵高出生在以基督新教立國的新生荷蘭,

  堅信樸實勤懇的勞作纔是榮耀神,

  並得到賜福的途徑。

  這是梵高真實的信仰,

  也是“荷蘭畫派”早期畫家的美學風格,

  這就出現了梵高貫穿一生以農民和勞作爲主題的繪畫:

  梵高模仿現實主義田園畫家米勒的作品《播種者》,相比米勒,年輕的梵高對鄉村生活充滿了由心的喜悅和讚美(左下角爲米勒原作)

  梵高幼年教育都來自於牧師父親的聖經教育,

  他熟悉基督福音書裏的字字句句,

  他最愛聖經的章節是《使徒行傳》:

  耶穌讓那些跟隨他的使徒們會說四方方言,

  去世界各地傳教。

  靜物:打開的聖經

  梵高在父親去世後幾個月的紀念之作

  1868年僅僅讀了四年正規學校教育的梵高便輟學了,

  接受正統教育不多的梵高,

  卻學會了除尼德蘭語之外的三種語言(英語、法語、德語),

  這在他後來與弟弟的書信往來中都有體現。

  在他逝世一百年後,

  他的畫作也真的成了神所賜福的“方言”傳到世界每一個角落。

  童年的梵高在父親佈道與祈禱的語言體系中長大,

  最熟悉的場景是一家人每日圍坐在一起,

  以感恩的禱告開始享用簡單樸素的食物。

  因此梵高早期的繪畫充滿了佈道的意願,

  與其說他追求藝術,

  不如說他只是用了繪畫這項藝術技能作爲載體,

  用以表達及宣泄他佈道傳播福音的強烈願望。

  禱告是童年梵高印象最深的記憶

  牢固的信仰給了梵高一雙從平凡生活中尋找愛與美的眼睛,

  這是任何一個隔岸觀火的學院派畫家很難捕捉到的。

  這就出現了他荷蘭早期最出名的那副《喫馬鈴薯的人》:

  喫馬鈴薯的人,1885

  一身土氣的梵高,

  就是揹着這幅畫來到了當時的時尚之都巴黎,

  梵高始終無法學會那些學院派繁複虛僞的作畫框架。

  他那拙樸的農村題材,

  以及稚嫩鮮活的線條與用色,

  都非常不符合當時主流的貴族審美。

  青年時期:立志傳道

  1868年至1875年間,

  是梵高一生中相對較爲富裕的時期,

  輟學後便到叔伯家裏開辦的一家藝術經紀公司擔任經紀人。

  然而經紀人事業順風順水的梵高,

  壓抑不住內心一團烈火,

  他每個禮拜日長坐在教堂,

  聆聽巴黎貝茲葉牧師的講道,

  陷入生命意義的拷問中。

  顯然,

  商業是完全無法滿足梵高這樣一個火熱的生命的,

  所以他不辭而別了。

  梵高1876年寫給弟弟提奧的信

  辭職後,

  他立志要當一名牧師,

  攻讀神學。

  在巴黎、在倫敦,在荷蘭,他不要工資,

  長期在貧困社區、農民及底層礦工中講道。

  拙於言辭的梵高,

  只要站在基督的講壇上,

  渾身就像點燃了一般,

  他的傳道語言優美動聽,

  充滿色彩的層次與想象……

  1876年十月,

  梵高給弟弟提奧的信中寫到:

  “When I was standing in thepuplpit, I felt somebody who, emerging from a dark cave underground, comes tothe friendly daylight.”(一旦站在佈道講壇上,我就像穿過了地底的黑暗隧道,來到溫暖明亮的陽光中)

  同時又寫到:“I feel there is nothing more truly artistic than to love people”——Vincent Van Gogh(我覺得沒有世上沒有一件事情比愛別人更具有藝術美感了)。顯然,在梵高的美學價值裏,信仰所給予他愛的力量勝過了藝術形式本身。

  經過兩年的自學準備,

  梵高卻沒有考取阿姆斯特丹神學院。

  雖然不符合中產階級主流牧師的典範要求,

  梵高仍舊以一腔熱情投入到自發的傳道中,

  這時他開始用炭筆或一些粗陋簡單的材料素描記錄礦工的悲苦生活:

  梵高傳道時正值法國巴黎公社暴動年代,

  1871年第一個工人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狂潮爆發,

  一大批先覺醒的知識分子投入到反對壓迫及爭取人權獨立的運動中,

  雨果的《悲慘世界》、左拉等系列左翼作家都是梵高早期繪畫的精神來源。

  此時畫家身份還不明確的梵高,

  直接觸摸到了救贖的本質意義——

  那就是深入窮苦百姓,

  比窮人更卑微。

  法國礦區裏第一次看到這樣一位另類的牧師,

  他沒有聖潔的面容,

  沒有莊嚴的道袍,

  也沒有手捧聖經唱起優美的讚美詩……

  他與礦工一起在黑暗裏勞作,

  直到記錄下1879年發生的礦區大爆炸。

  當他做牧師的父親見到梵高時,

  認爲“認不出兒子,

  他完全像一名礦工”……

  梵高衣衫襤褸不體面的形象,

  以及到處控訴礦區疏於管理的現實,

  終於激怒了當地教會,

  1879年他被教會恥笑並驅逐出去……

  畫家嘲笑想當畫家的梵高

  牧師嘲笑想當牧師的梵高

  我們再繼續看看到處被驅趕的梵高接下來最關鍵的十年人生路吧……

  27歲的梵高走投無路,

  重新拾起畫筆,

  來到巴黎尋找新的藝術謀生之途。

  而立之年:苦行救贖

  梵高畢竟不是耶穌,

  沒有施行神蹟的本領,

  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被釘十字架。

  這時候他獨有的一項本領就是

  ——“精神病”!

  有沒有精神病院的感覺?

  如果要從準確的病理分析來解釋,

  他患有的是躁鬱症加精神分裂症,

  並伴有癲癇和多寫症等諸多複雜的精神類疾病,

  這導致他狂躁不安且又敏感細膩,

  後期出現嚴重幻聽和幻覺……

  這麼嚴重的疾病,

  卻恰恰是伴隨梵高獨闖畫壇十年間最出奇的本領!

  所以筆者覺得也類似於耶穌的“神蹟”了……

  只是,

  這個神蹟被認可的時間,

  有點太晚了!

  27歲的梵高想當畫家,

  卻幾乎完全沒有受過什麼正規的美術訓練。

  他只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美術學院待過3個月,

  並在那裏開始探索用色彩表現主題的可能。

  此時已是1885年,

  離梵高辭世只剩5年。

  和神學院一樣,

  梵高在美術學院虛心受教,

  他那些造型扭曲的礦工及農民畫作被學院派嘲笑極不專業!

  比例失調、線條簡陋……

  然而,

  梵高十分懷疑美術學院教授的那些理論,

  因爲他親身接觸過底層勞作礦工,

  他們的身體已經被折磨得不再是正常人的體型。

  學院裏那些模特兒的表現在梵高眼裏太缺乏感染力了!

  美術學院和神學院給了梵高相似的教訓,

  他不明白爲何神學院談論“神”,

  卻實際上遠離了神;而美術學院談論“美”,

  卻遠離了美?!

  他毅然離開了美術學院,

  離開了巴黎,

  一路狂奔去了法國南部小鎮阿爾,

  在那裏梵高瘋狂畫向日葵,

  等待好友高更前來共同組辦工作室,

  沒想到還是由於繪畫信念上的差異,

  他們多次就繪畫風格和美學價值進行爭吵,

  最後高更落荒而逃,

  梵高以割耳結束了夢想……

  聖經《約伯記》的現實版隱喻

  那撒路的復活,1890

  1890年,

  梵高在寫給弟弟提奧的信件中提到這幅《那撒路的復活》,

  源自聖經約翰福音的著名章節,

  後來他與弟弟談到《星夜》這幅後來的傳世之作時,

  他提到了《約伯記》。

  無獨有偶,

  後來章伯斯(Oswald Chambers)在評價梵高的《星夜》時曾說:

  “那種無法修補的感覺,是人生最大的焦慮之一。”

  這源自他《約伯記》的筆記:

  ”Baffled to Fight Better -Joband the Problem of Suffering”。

  星夜,1889

  聖經著名章節《約伯記》裏的約伯,

  真的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可以與梵高比苦逼程度的人,

  曾經富甲一方、家財萬貫,

  關鍵是約伯是上帝眼中最爲虔誠勤懇的好人。

  可就是這樣一個大好人,

  偏偏成爲上帝與撒旦的賭注試驗品,

  上帝讓撒旦儘管試驗約伯,

  只是不可取他性命。

  就這樣約伯一夜間家破人亡,

  滿身長滿毒瘡,

  身體上的苦還不算什麼,

  精神上他被人唾棄,

  左鄰右舍都嘲笑約伯一定做了什麼惡事招致滅亡……

  被妻子嘲弄的約伯,拉圖爾 ,1630

  只是約伯故事太久遠無法考證,

  已經成爲聖經的一個隱喻故事。

  後來上帝在狂風中出現,

  卻沒有正面回答約伯的疑問,

  爲何要讓他經歷這些,

  爲什麼偏偏是他?

  上帝只帶約伯到宇宙中俯瞰地球,

  你能解釋天地山川因何形成嗎?

  你能解釋浩瀚星空所有的運行軌跡嗎?

  你能主宰風雲雷電的收放自如嗎?

  你甚至不能解釋一隻羊何時生產,

  也不能讓一根頭髮變黑或變白?

  ……

  那麼,

  約伯,

  你,

  如何質問我宇宙萬物的公平衡量?

  “我從前風聞有你,

  現在親眼見你。

  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

  因此我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

  《約伯記》

  《約伯記》有個HappyEnding,只是梵高的Happy Ending來得太晚,整整晚了一百年:

  1987年,

  梵高的《向日葵》售價3990萬美金;

  1990年,

  梵高的一副《加歇醫生的畫像》在開拍不到3分鐘之內,

  就以8250萬美金一口價拍走;

  1998年,

  梵高一副自畫像以7150萬美金拍走;

  2015年,

  全球梵高年,

  全歐洲美術館聯合紀念梵高逝世125週年;

  2015年,

  連中國最普通的老百姓都蜂擁至“Van Gogh Experience Alive梵高印象大展“重新認識這位畫家……

  ……

  Van Gogh Experience Alive梵高印象大展,上海,2015

  如果真有一位上帝在看着這位佈道者的一生時,

  早已給他預備了公平的回報。

  一百年,

  在造物者的眼中,

  不算長。

  來源: 藝術星球artplanet,特此鳴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