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生死在一念之间。为了能守住阵地,这位抗日老兵曾用战友的尸体当掩体,继续战斗。
贾善明,1917年出生,河南省通许县城关镇东水沃村人。父母都是庄稼人,他们希望自己的儿子也种庄稼,然后娶妻生子,老老实实、平平安安地过一辈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贾善明看见自己的同胞被日本人残害,他决定参军,将这些日本人赶出中国。
1936年,国军招募新兵,19岁的贾善明毅然参军,加入了国军21师121团。因他曾经上过学,他被培养成为一名让人羡慕的重机枪手。这种重机枪叫马克沁重机枪,是一名英国人发明的,近一米长,平时要三个人扛着才能走路。这种重机枪,一分钟能发射出600发子弹,射速是可以调整的,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武器,但数量不多。
贾善明在郑州训练了三个月后,跟随部队前往陕北清涧县永平镇。“七七事变”后,贾善明所在部队被派去华北,8月8日对日作战,参加南口战役。部队冒着日军的轰炸,长途跋涉,徒步来到八达岭。
当时的战事很激烈,部队没有时间修整,立即加入战斗。战斗区域在羊台子,日军企图通过突破羊台子,从而突破长城线。双方在羊台子进行了惨烈的对战,贾善明老人后来回忆时曾说:“进入战场,死人的气味扑面而来,阵地上到处都是弟兄的尸体,有些尸体肚子胀得很大,连抬担架的人都加入了战斗中。”
这场战斗中,贾善明担任机枪手,负责操控马克沁机枪,与战友据守的地方是一座石头山,无法开掘掩体。马克沁机枪作战能力很强,但它有个缺点,机身很容易发烫,它自身有降温装置,用水降温,这样机身温度最高也只有100度。这场战役十分激烈,时间就是生命,装置中的水沸腾了,贾善明没有花时间去换,而是不停地上子弹,扫射敌人,换弹夹。
机枪阵地明显,日军很快就集中炮火猛攻机枪阵地。没有掩体的阵地,贾善明身边的战友一个接着倒下,他来不及去看战友的情况,心里想的是无论如何也要守住阵地!阵地没有掩体不是个办法,无奈之下,贾善明只好搬来三四个战友的遗体当作掩体,他躲在遗体的后面继续作战。
不久,贾善明肩部中弹,血流不止,可他还在坚持战斗,后被战友硬架下战场,送到战地医院治疗。在医院,他被授予一枚“华北抗日伤兵”勋章。后因为伤病,无法继续上战场,贾善明退伍回到家乡,娶妻生子,成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回家前,他将勋章丢掉,军服烧掉,抹去了一切荣光,这段往事被老人深深地藏在心底。
2014年8月,记者和研究南口战役的民间学者一起,将老人带到南口战役的遗址。帮助老人找到了他营长的墓地,老人在营长的墓前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老泪纵横,说自己对不起战友,拿他们的遗体当掩体,保全了自己。老人很愧疚,这一直是老人心中的一个结,在记者和学者的帮助下,老人打开了心结,了却了一桩心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