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学最初的目的是招揽天下英才,可是伴随着时间推移,太学招生的范围在不断缩小,到了隋唐时期,国子监设立以后,寒门子弟就不要想着去国子监读书了。此后太学学生是一年比一年多,在汉元帝时期,博士弟子达到了1000人左右,汉成帝时期,博士弟子已经有了3000人。

官学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种教育体系。由官方举办的最高学府,便被称之为官学。历史官学大体上分为两个称呼,分别是太学和国子监。

太学是古代的大学,在汉武帝时期,由董仲舒提出设立,称之为王朝的最高学府。此后一直流传到隋炀帝时期改设国子监,太学成为国子监的一部分。

从历史悠久的角度,显然是太学占上风。那么太学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呢?一般人家的孩子,如何才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太学去读书呢?

01王莽乱政时期,为了笼络人心,扩大太学规模。

从孔子开设私立学校开始,其实办学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过去大家都在私人的私塾、书屋跟着老师学习,到了汉武帝元朔五年,朝廷表示要开办官学了,也就是太学。

太学一下子成为了西汉的最高学府,而且是官方承办,师资力量当然是全国最好的。目的很简单,汉武帝希望把那些在私塾里念书的人才,弄到太学里念书,更加有利于选拔人才。

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太学设立了五经博士,博士弟子共有50名。这个数量的确有点少,不过因为刚开始,这是处于实验阶段。

此后太学学生是一年比一年多,在汉元帝时期,博士弟子达到了1000人左右,汉成帝时期,博士弟子已经有了3000人。

最可怕的就是在王莽乱政时期,居然在全国招收了博士弟子10000万多人,光武帝刘秀,就是在这个时候前往长安太学学习四书五经的。

可以说王莽乱政时期,是太学扩招的巅峰时期。他给了很多家境不是很好的人才读书的机会。那个时候读书跟现在不一样,那个时候还岁课博士弟子,那是有机会做官的。

太学就好比是公务员选拔阵营一样,因为当时没有科举考试,所以在太学里选拔相对优秀的人才出来做官,还是比较公平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成为博士弟子以后,是可以免除徭役的。这在西汉时期,可是莫大的殊荣,一般人还真享受不到。

02东汉建立后,太学生逐渐参与政治。

刘秀本人就是从太学里走出来的,所以他深知太学教育的重要性。在他称帝以后,便在洛阳东南的开阳门外,重新办起了太学。

到了汉顺帝时期,由于太学生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汉顺帝开始扩建太学,动用了11万多的工人,花了1年多时间,建造了240座房子,1850个房间。这一年东汉一共招纳了30000多的太学生。夏四月庚辰,令郡国举明经,年五十以上、七十以上诣太学。自大将军至六百石,皆遣子受业,岁满课试,以高第五人补郎中,次五人太子舍人。又千石、六百石、四府掾属、三署郎、四姓小侯先能通经者,各令随家法,其高第者上名牒,当以次赏进。---《后汉书》

人多了以后,思想也就多了,管理起来更加困难。汉哀帝时期,太学生便逐渐开始参与讨论政治上的问题。

东汉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王朝,一直由外戚和宦官轮番掌握朝中至高的权力。所以这样的朝廷是非常容易腐朽的,为此太学生们便开始抨击外戚和宦官专权的问题。

在汉灵帝时期,因为太学生与宦官之间针锋相对的现象,导致手握重权的宦官,将1000多太学生关进了大牢。政治势力的打压,使得太学生心灰意冷。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太学基本处于停止招生的状态。因为政治上的敏锐点太多,使得不少有识之士错过了踏上高等学府的道路。

03魏晋时期的太学,那是给贵族子弟准备的。

东汉末年分成了三个国家,曹魏基本继承了东汉大部分的产业。曹丕继承父亲爵位后,果断篡汉自立,建立了曹魏王朝。

为了笼络人心,曹丕当然也要设置太学,所以他恢复了洛阳的太学。设立了19名博士传道授业。到了魏明帝曹叡时期,太学生再次扩招到了1000多人。

这个时候在太学中选官,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事情。只要通过四书五经的考试,那么就可以入朝为官,有点儿科举考试的意思了。

到了西晋王朝的时候,晋武帝司马炎专门设立了国子学,同时与太学并行。那么什么是国子学呢?是专门为五品以上官员的孩子们设立的。

国子学的设立,目的就是为了区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教育。虽然太学还存在,但是已经完全变了味道。

因为好的师资力量都转移到了国子学,太学这边给一般家庭的孩子聘请的,当然不会有多么厉害的老师。晋武帝立国子学,自此既有太学。又有国子学,晋国子学隶属太学,祭酒只设国子祭酒一人,博士则分国子博士与太学博士。晋迁都南京后复设太学,以后南朝太学数度废置。---《大戴礼记·保傅》

南北朝时期的国子学学生,全部都是士族子弟,没有任何寒门子弟可以进入国子学。这帮人的父辈是朝中官员,他们只要通过所谓的考试,也能够步入仕途。

久而久之太学存在的意义,在南北朝已经不大了。也没有哪个有条件的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次一等的官学去读书。为此此时的太学就只剩下了老师,没有了学生。

04隋唐时期的国子监,等级制度十分森严。

太学最初的目的是招揽天下英才,可是伴随着时间推移,太学招生的范围在不断缩小,到了隋唐时期,国子监设立以后,寒门子弟就不要想着去国子监读书了。

隋朝对太学做出改革,专门设立了国子监,旗下以后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不同的学校。国子监依旧置祭酒,加置司业一人,从四品,丞三人,加为从六品。并置主簿、录事各一人。国子学置博士,正五品,助教,从七品,员各一人。学生无常员,太学博士、助教各二人,学生五百人。先是仁寿元年,省国子祭酒、博士,置太学博士员五人,为从五品,总知学事。至是太学博士降为从六品。---《隋书》

这些学校当然是有区别的,其中三品以上官员的孩子才能读国子学,五品以上官员的孩子读太学,七品以上官员的孩子读四门学。至于八品及其以下官员包括平民的孩子,只能去读律学、书学、算学等学校。

那么这些学校的差别在哪里呢?其实这就好比是七品以上官员的孩子们,可以去读正儿八经的本科大学,而剩下的孩子们,只能去读技校。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所教授的都是儒家的道德文章,是专门应付科举考试用的,隋唐时期考上科举,才能够做官,这是必经之路。在相对公平之下,给这帮官僚子弟们开快车,也是可以理解的。挤进这些学校的人相对较多,国子学招生300人,太学招生500人,四门学最多,招生1300人。

而律学、书学和算学,光从名字上我们就能看得出,这些学校教授的,是一些具体的技术,出来以后,给当官的干干活还是可以的,做官的几率就比较小了。所以他们招生的数量也非常少,比如说律学只招收50人,其他两门更是只招收30人。

所以说唐朝时期的进士,基本上都是贵族子弟,这些贵族子弟基本上也都是出自国子监的前三种学校。寒门子弟想要在这种情况下,追上贵族子弟,只有一个字:难!

05宋朝范仲淹对国子监的改革,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宋朝是一个非常注重文化教育的王朝,他们重文轻武的思想,几乎贯穿了三百年的时间。为此宋朝对国子监的设立,也是比较讲究的。

赵匡胤刚建立宋朝的时候,早就设立了国子监,但是这个时候招收的学生,依旧还是沿用唐朝的旧制,仅仅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家的孩子。

一直到了宋仁宗时期,情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代名臣范仲淹终于大浪淘沙似的从历史的烟尘中走了出来。

他在宋仁宗的支持下,开始了庆历新政,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教育界的改革。范仲淹认为,教育资源不应该被贵族官员们所垄断,寒门子弟也有获得教育的权力。

为此范仲淹开始大胆兴办大学,并且制定了太学令,招收了200学生。从这一刻开始,宋朝的教育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范仲淹是走到哪儿就到哪儿办学校,我们可以看看他走过的地方,邠州、邓州、杭州、青州、泰州等地区,都深受范仲淹办学思想的影响。

这些地区也成为了后世出进士相对较多的重要地区,因为范仲淹将教育普及到了民间,使得获取教育资源再也不是贵族官僚子弟们的特权。

太学的影响力相对被削弱,可是民间的教育却逐步兴起。这才是中华文化兴盛的重要原因,如果教育资源始终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就那么点人才,如何能够保住我泱泱中华这么多瑰丽的文化财富呢?

范仲淹大胆迈出的这一小步,却彻底改变了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体系。所有寒门子弟,应该要向范仲淹致敬。

06王安石变法,将太学生分为了三个档次。

王安石是个有干劲的宰相,他上台以后,开始了一系列变法活动,其中对教育自然也是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将太学生分成了三个档次,分别是上舍、内舍以及外舍,从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得出这三个档次谁高谁低。其中上舍档次最高,外舍档次最低。时州县悉行三舍法,得免试入学者,多当官子弟,而在学积岁月,累试乃得应格,其贫且老者甚病之,故诏及此,而未遽废科举也。---《宋史》

刚入学的学生,都是进入外舍学习,通过了一系列的考试以后,就可以进入内舍。内舍的学生每两年再考一次试,从中选拔出上舍生。上舍生中成绩最佳的,直接可以给官做,成绩一般的,在科考的道路上也可以减免部分考试。

有了这么一条捷径以后,在太学上学的学生们,有一部分人,便不需要再和外面的读书人挤破脑袋考进士了。

他们即使不用参加科举,也有机会做官。这应该就相当于现在的自主招生吧,不需要参加高考,照样能上一流好大学。

07宋朝的太学生,包吃包住,小日子过得舒坦的很。

因为范仲淹鼓励地方办学的思想,导致了太学的地位受到了冲击。为此宋徽宗赵佶,为了笼络贵族官僚,曾经一度废除过科举,只从太学中选拔人才。

这段时间太学的确是达到了鼎盛时期,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问题,寒门子弟们完全不买账,地方教育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太学成了众矢之的。凡学皆隶国子监。国子生,以京朝七品以上子孙为之,初无定员,后以二百人为额。太学生,以八品以下子弟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及三舍法行,则太学始定置外舍生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百人。---《宋史》

范仲淹之后,宋朝也逐渐将教育资源出让给了寒门子弟,他们在招收贵族官僚之地的同时,也招收一部分寒门子弟中的佼佼者。

北宋时期,太学生在学校是不用交伙食费的,餐饮费用全部是朝廷给包了。尤其是宋神宗时期,数量庞大的外舍生也不需要交钱就能吃上食堂里的饭菜了。

这个时候的太学生,小日子可就太舒服了。只要是踏入了这个学校,那吃喝就不愁了。只需要专心学习就可以了。

可是到了南宋时期,因为宋朝整体出了大问题。宋高宗虽然也设立了太学,但是外设生必须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才能吃上食堂的饭菜。当然了家里确实贫穷的,费用是可以减半的。

总体来说,宋朝的太学生,生活品质还是非常不错的。他们在这里上学,不仅免除了徭役和赋税,而且包吃包住,还要书可以读,自然是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

08宋朝的寒门子弟很难进入太学。

从这种体制上我们就可以看得出,王安石变法以后,的确是为寒门子弟打开了一道通往太学的通道。

过去太学只能让当官者的孩子去上,可是王安石变法以后,情况不一样了,寒门子弟只要你有学问,也能够上太学。

但是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你能够通过入学考试。也就是说贵族子弟哪怕是个草包,也能够入太学读书,而寒门子弟必须要挤破脑袋才能够进入太学。

这就有点像京、沪等地的招生制度了,只要是本地人,轻松可以考入名牌大学,而外省的学子们,必须要挤破脑袋,才能够考上名牌大学。

这是赤裸裸的现实,教育资源就那么多。照顾了你,就照顾不了他。相比较而言,官员对宋朝朝廷的贡献,是远大于普通老百姓的,所以政策上对官员子弟有所倾斜,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寒门子弟进入太学已经,一定也适应不了那种教育氛围。因为里面都是有钱有势的公子哥,只有他这么一个穷人的话,根本就无法融入进去。

所以进入太学的寒门子弟,那就更少了。有宋一代,寒门子弟通过太学,做上大官的,基本没有,这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总结:范仲淹的普及教育,显然要比办太学更有意义。

太学始终是封建王朝最重视的学校,无论叫太学还是国子监,骨子里都是一样的东西。可是这种教育体系,对王朝的发展和文化的延续真的非常不利。

我们都知道庆历新政的确是失败了,因为宋仁宗没有挡得住贵族集团的攻势,最终主动放弃了这次改革的机会。

范仲淹虽然也做出了让步,主动外调。可是我们发现,范仲淹从庆历新政时对教育的改革中,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普及教育的重要性。

太学只针对贵族团体,这显然已经不适合宋朝那个发达时代了。所以范仲淹决心要普及教育,在各地开设大量学校,让寒门子弟们都有书读。

这件事的意义实在是太重大了,可以说中华文化的传承,主要就依赖于这件事。当教育普及以后,太学的作用也就逐渐淡化了。寒门子弟登高楼的机会越来越多,反倒是贵族子弟能够继承父业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参考资料:

《汉书》

《后汉书》

《旧唐书》

《大戴礼记·保傅》

《宋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