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中国足球甲级A组联赛正式成立,历经5年后,1994年开始正式走向职业化。

  如果从94年算起,到今天为止,中国足球职业化道路已经走过了26个年头,算长吗?对比起传统的欧洲足球强国来看,我们的职业化道路还只能算是一个孩子,尽管现在看起来有点早熟。

  可是,对比起隔壁的邻居日本来说,在这项运动起步的时间几乎是相同的,日本是在1993年举办了自己的首届职业赛事。

  于是,在历经20多年后,我们愈发觉得在对待足球这项体育项目上,我们的错误观念极大阻碍了对足球发展的理解。

  就在前两天ECO氪体发布了一条对资深足球评论员——张路的采访。

  虽然这次采访是在2019年的深冬,但是作为中国足球近几十年来的亲历者,张指导还是给出了自己关于中国足球未来发展的总体建议,尤其是理念上的错误纠正。

  首先,张指导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搞足球运动的根本性目标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或许每一个关心中国足球的球迷都可以给出不同的答案,为了冲进世界杯,成为足球强国,为了中超可以拥有更精彩的比赛等等。

  “团结、教育、文化,以及人道主义精神。”

  这是张指导在查完国际足联章程后看到的根本性定义,说实话,这是很多人第一次见到,甚至说可能很多职业球员都从来没听过。

  那中国足协的章程里是怎么描述我们对足球运动的定位:“增强人民体质,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足球运动水平,提高社会精神文明水平”。

  从几十年实际发展的阶段来看,我们不能说没有一点进步,但也几乎走过了所有这项运动所能走过的弯路,可谓是路路不落的那种,写的和做的完全是两码事。

  老伏此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足球从大众普及到职业再到国家队,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形态,中冠、中乙、中甲、中超都是属于金字塔上层的部分,而且越来越精英化,那塔尖上的宝石就是国家队。

  可我们做错什么了?

  我们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在了中超和国家队上,也就意味着眼睛都只看到了塔尖和宝石的那部分,更惨目忍睹的是,那颗宝石看起来就像是一颗赝品,辣眼的很。

  所以,我们在大多数的时间里完全没人会关心金字塔宽厚的底座,就导致整个金字塔歪歪扭扭,摇摇欲坠。

  如果参考我们国家对其他政策上的规划,会从经济大国到强国,军事大国到军事强国的过度,虽然大并不意味着强,可大是强的基础,是强的资本。

  足球运动也同样如此,首先该考虑是如何能变成足球大国,其次才是强国,但至少我们现在距离大国都谈不上。

  张指导谈到了一个数据,从2000年到2014年,这十五年里平均每年踢球的中学生只有10000人,甚至可能只有5000人,同样是日本,单单接受正规训练的孩子就有60万人,更不要说那些爱踢球的。

  为什么这几年我们国足踢越南、泰国如果赢了都是要烧高香的那种,因为这些东南亚小国的足球人才储备都是我们几十倍之多。

  所以,说一句话灭自己威风的话,凭什么中国足球人才那么少就要踢的好?就能进世界杯?难道我们天生受到老天眷顾吗?

  那踢不好才是常态,踢好了才是违背这项运动的发展规律。

  那就有人出谋划策了,这种事是广大球迷群体最热爱的网络活动之一,毕竟挑毛病谁不会。

  我听过最多的应该就是体制问题,确实,我们的职业联赛需要放手交给市场去解决,需要更加商业化的运作,这也是发达足球市场的核心。

  剩下还有说体质、体能、技术、硬件场地、爱国主义等等问题,可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如果没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像这类团队运动,怎么可能发现优秀的苗子,结果国足所呈现的就是矮子里拔将军,现实是那已经是我们的最强存在。

  阿根廷出了梅西,葡萄牙出了C罗,这些都是表象,实际上这些国家的背后有多少踢球的精英,精英中的精英里才可能几十年出一个梅西,出一个C罗,如果那么容易的话,那梅西和C罗又怎么可能会值钱。

  足球本身就遵循优胜略汰的规则,假如一万个孩子里能出一个武磊,如果真的有几十上百万的足球人口,相信5大联赛里到处都有中国人的面孔,再从这几十个精英里挑选出22个国家队成员,世界杯还进不去?

  到时候可能也就不用再整天谈爱国情怀去比赛,更多是高水平的技术球员和高水平的技战术配合,毕竟竞技体育菜是原罪,实力才是一切的根本,这也是自然而然去发生的结果。

  最后

  当然,在我们走完所有弯路之后才发现原来足球只讲成绩的话,急功近利会变的更加倒退,唯有扎实做好基础才是一切的出发点,而非拼命擦亮金字塔上的那颗宝石。

  所以,有的时候慢慢走才会更快,遵循客观的发展规律,虽然我们用了几代人的代价才渐渐明白了这个看似很简单的道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