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03不与亲近的人争论。01不与层次不同的人争论。

人生在世,难免遇到心不平、气不顺的事。但不是所有事都值得你花费心思,争个输赢。

01不与层次不同的人争论

同学大文,今年25岁,在国外读建筑学博士。

每次回家都免不了要应付亲戚热心的“关切”:你今年多大了?怎么还在读书?什么时候找工作啊?

出于礼貌,大文耐心解释:

“我不着急就业,以后要工作的日子多着呢?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再去孔子学院游历一番。”

亲戚听完一脸不可思议:

“我在你这个年纪,都开始工作赚钱了,你也年纪不小了,别仗着年轻就乱来。”

大文点点头,“我学了知识,增长了阅历,也没浪费人生。”

“热心肠”的亲戚觉得大文冥顽不灵,又不依不饶:

“我初中辍学打工,现在工资八九千,现在大学生才拿一两千,读那么多年书只会理论,有什么用?出了学校,社会分分钟叫你做人。”

大文深知讲不通,很快便结束了这个话题:

“嗯,我觉得你说的对,那我要赶紧去努力拼搏,不跟你聊了。”

后来大文跟自己的导师分享了自己的计划,对方不仅没有否定他,反而夸赞:你的规划很精彩!

同样一座山,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风景是不一样的。

跟眼界不同的人争论,是一种无意义的消耗,不仅浪费时间,还影响心情。这个时候,不争就是最大的胜利。

年少时,我们总是很在乎别人的眼光。

一旦被人否定、误会,总忍不住会难过,恨不得追着对方解释“我没有、你不对”。但经历的事情多了,见过的人多了,越来越明白:

人和人终究是不一样的,认知水平不同,就无法聊到一起去。

你说大海好壮阔,他说淹死过很多人;你说大雪纷飞很浪漫,他说像头皮屑。

其实只要你的眼睛是明晰的,内心是坚定的,又何必在乎别人的看法?

人是活在自己“一日三餐”的烟火气里、“我命由我”的笃定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勤勉里,而不是别人的指指点点里。

02不与无关的人争辩

古代有个秀才,以与人抬杠、看人出丑为乐。

有一天,他想侮辱当地一个富商,便趁富商外出时拦住了他问:“如果有人骂你,你准备怎么办?我听说现在有很多人说你坏话呢。”

富商看了看他说:“我不知道。”

秀才听完很满意,觉得对方原来是个吃闷亏的主。

对此富商并不在意,反倒是他身边的管家很气愤:“这明明是上门找茬,你怎么不怼回去呢?。”

然后富商讪讪一笑:

“此人轻狂好辩,如果你拿理和他辩解,言辞激烈,气氛紧张,无论怎么说都是口服心不服,更何况他心胸狭窄,你跟他争,他不跟你吵个明白绝不罢休。

既然如此,何必费心跟他争论呢?”

杜骏飞教授曾总结过一些互联网骂战规律,我觉得同样适用于现实生活。其中有个“分歧倍增定律”非常有意思——

如果双方观点有分歧,那么每一次掐架之后,分歧都将倍增。

换句话说,除了让对方更坚持自己的观点,吵架根本就吵不出什么结果。

而且“争论”中的“争”与“论”是不一样的。

争是为了面子,论是为了真相。

有些人争论,不是为了理清事实,探求真相,完全是挣回面子,哪怕自己错了,也绝不承认。对于这样的人,鲁迅先生早有劝诫:

最高级的蔑视是沉默,连眼珠子都不要转过去。

无关紧要的人和事,不必争论,不值!

03不与亲近的人争论

与亲近的人争论,哪怕赢了也是输。

因为很多时候比起对错输赢,更重要的是与人相处的风度和温度。为了逞口舌之快,架是吵赢了,但最爱的人也被你伤到了。

杨绛先生在书中讲过她与钱钟书的一件往事。

在出国的轮船上,两人曾为了一个法文“bon”的读音,吵过一架。

杨绛嘲讽钱钟书的发音土,带口音,对方不高兴,说了很多伤感情的话,杨绛也尽力伤回去。

后来他们就找了同船会讲英语的法国夫人做公断。

夫人说,杨绛说的对。

但是虽然吵赢了,杨绛她心里却觉得很无趣,很不开心。争来争去,也改变不了读音的规定,反倒让两人的感情有了隔阂。

所以自那以后他们讲定:

“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

遇事两人一商量,就决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我。因为没有争吵的必要。”

其实不论是对身边人,还是陌生人,都要有“不争”的格局。

美国耶鲁大学曾耗费的7年时间做过一项实验。

他们研究了生活中的各种争论,比如夫妻间的吵架,售货员与顾客的争执,甚至还有联合国讨论会上的分歧。

长期的跟踪发现:

凡是去攻击别人的人,绝对无法在争论中取胜。

相反那些懂得尊重他人人格和自尊的人,往往能够用平和的态度改变对方的想法。

这就像是人际大师卡耐基所说的:

在争论中获胜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争论。

生活中从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实在不必为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争得脸红脖子粗。

理解别人的不同,过好自己的人生,足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