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父母对于孩子何尝不是这样。父母有什么样的状态,你的孩子就是什么样的人。

为了见妈妈,喝洗洁精?

不用咂舌,这不是什么家庭伦理剧里的狗血桥段。

而是发生在傅首尔身上的真实童年。

在综艺《婚前21天》里,老刘无比疼惜地回忆着妻子傅首尔的幼年经历:

“她说小时候她在外婆家,见不到妈妈。

她想妈妈,就喝洗洁精,弄得自己生病了,就能看到妈妈。”

原来傅首尔的父母很早就离婚了。

父亲离家,母亲再婚后,她就只能跟着外婆生活。

在人生最初的三年,妈妈的陪伴是傅首尔心中最温暖的回忆。

吃过糖的孩子,明白甜是什么滋味,这便让她更加渴望能见到妈妈。

有句话这样说:

你和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你和世界的关系。

你对爸妈抱着怎样的感情,往往投射着你对生活就是什么态度。

在长期的忽视和冷淡中长大的傅首尔,对父母的情感很复杂。

一方面渴望,依赖,小心翼翼。

另一方面却又想挣脱,独立,证明自我。

在辩论赛中,她气场全开,火力十足。

可是你听听那些曾发生在她身上的事,传达的却是她骨子里大多时候的不自信。

在团队中,她是主心骨,是关照每一个人的“傅妈”。

可是当她用调侃的语气,故作轻松回忆起童年那些不愉快的经历,你又分明看到了无法掩饰的介怀和失落。

一直以来,傅首尔都是憋着一口气往前冲。

认真而执拗地生活,打拼。

那是从小没有获得足够关注的孩子,身上一种独特的拧巴劲儿。

父母对于孩子,因为血缘和亲情的天然连接,有着旁人无法取代的影响力。

而这份力量,冥冥中会最终决定,孩子如何去选择未来的路。

一位不幸失去女儿的妈妈,在孩子的葬礼上会是什么心情?

想想都觉得那种锥心之痛,定会叫人难过到无法呼吸。

可是在韩国歌手具荷拉的葬礼上,她妈妈的表现却让人难以理解。

不但精心打扮,还抓住机会拉着出席葬礼的其他明星合影。

原来 具荷拉的妈妈在她九岁的时候,就离开了家。

二十多年对儿女不闻不问。

当初父亲为了抚养费奔走全国,而无法照顾孩子。

小兄妹最后只能寄养在奶奶家里。

具荷拉小时候

爱笑的具荷拉看起来懂事又贴心,在团队里总是温暖的小太阳。

可是因为对爱的渴望,她的内心却是极度敏感脆弱。

正如她日记里写道的:

我好想妈妈,想感受妈妈,一直在喉咙里面受伤,不吐出来,只有梦话。我比谁都更迫切地想要这种感受。

虽然有着哥哥和奶奶的关爱,但这仍无法取代父母在具荷拉心中的地位。

始终走不出精神创伤的她,觉得自己根本就不值得被爱。

于是遇到渣男,低头;遇到霸凌,也低头。

忍到最后,将自己也葬送。

还记得电影《少年的你》中,小北对陈念说了一句让人动容的话。

他说: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其实,父母对于孩子何尝不是这样。

当你想要奔向世界的时候,他们用爱与信任为你托底。

而给予足够的陪伴便是一切的基石。

让孩子感受到关爱,获得安全感,他才不会那么容易被这个并不算太善意的世界轻易伤害。

在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有一个得到高赞的回答,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答主在刚出生那会儿,家境不好。

父母为了争取到更好的机会,双双自学考注会。

因为没有上过大学,基础差,爸妈为此整整考了七年。

每天一家人吃饭的时候,除了聊孩子的学校生活,就是交流习题。

而且爸妈当时都很乐观,虽然学业繁重却从不抱怨。

总是变着法儿把知识点,变成生活的小段子,穿插在有情调的生活中。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答主自然觉得读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一直以来,她不但成绩优秀,而且阳光开朗,轻松地当着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18年后小妹出生了。

这时候家里条件已经相当不错,爹妈已经不像从前那么拼了。

身材发福不说,还成天电子产品不离手。

小妹每天看到的,不是躺在床上追剧的妈妈,就是摊在沙发上玩游戏的爸爸。

结果小小年纪,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除了大人的手机。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经说过:

你是什么人,你的孩子就是什么样的人。

其实更准确的说,应该是:

父母有什么样的状态,你的孩子就是什么样的人。

因为年龄和经历所限,孩子没有能力判断父母的对错。

无论你积极上进,还是邋遢懒散,对于一张白纸的小孩来说,都是照单全收。

父母为孩子营造的环境,会成为孩子未来重要的人生底色。

他会以此为出发,带着这份认知去感受周遭,认识世界。

李子勋在《人生困境整理术》这本书里有一句话很有意思,他说:

你恨谁就会像谁,你爱谁也会像谁。

不管是恨还是爱,都会强化我们内心的某种感觉。

不断强化的结果是,自己成了他。

对于陪伴孩子成长的爸妈来说,他们与孩子的亲密感和影响力是天然而成的,无可替代。

某种意义下,父母就是孩子的命运。

文学大师莫言,曾分享过自己和母亲的一段经历。

莫言父母

小时候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

结果母亲被身材高大的看守打到嘴角出血,痛苦而绝望地坐在麦地里,站不起来。

而那人没收了他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等多年后,再遇上当年动手的人,他已经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

莫言想去找他报仇,可母亲拉住了他,平静地说:

“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莫言

作家刘娜曾说过:“好妈妈,从不把奉献和牺牲挂在嘴上,而是把阳光和美好佩在身上。让被她的能量辐射的孩子,明媚健康地走在路上。”

既有与失意的生活,冷峻对峙的勇气,又有跟过往的岁月握手言和的豁达。

这才是父母能传递给孩子最美好的人生礼物。

高晓松也曾讲过一个让他颇为感动的事。

当时他打算认捐一位四川的贫困小姑娘上大学。

后来,他接到女孩的电话,得知她如愿考入浙大。

但并不打算接受高晓松的帮助。

原来已经有一位宁波叔叔资助她了。

虽然再多收些钱,没有人会发现,而且能极大地改善她家的清贫生活。

但是女孩说,爸爸告诉她:

“人一次不要脸就会有第二次就会有第三次。

所以一次都不能不要脸。”

父母对生活的态度里,藏着孩子的认知和三观。

你现在决定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对他说的每一句,做的每一个件事,都可能成为他未来解读这个世界的通道。

看过一则特别感动的儿童诗:

每天睡觉前

我都对妈妈说梦里见

可是在梦里

我老飞到别的地方去玩

对不起呀

妈妈

你永远想象不出,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分量到底有多重。

他就连梦里的承诺没有兑现,都要郑重地道歉。

因为天生的亲昵,孩子的耳濡目染,让我们的言行很大程度上会成为孩子模仿的范本。

他会用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方式,与这个世界相处。

美国作家科恩在《无条件养育》中说:

我养育你,是因为而且只因为我是你的母亲。

我爱你,我要你幸福,而不是成为我心中的样子。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全力以赴后会发现,受益的不止是孩子,更是我们自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