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小仓鼠打洞学会另一种情怀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原来,早在伍连德见到朝廷官员之前,妻子嘱咐他:“大清江山状如干柴,遇火即燃。身为学者,不必卷入其中。”
天灾人祸,难以避免。
上个世纪,在中华大地上,曾有过骇人听闻的鼠疫,差点灭亡半个东北。
好在,这时候,出现了一位如钟南山般的人物——伍连德。在他的带领下,鼠疫被战胜。
可就人们欢呼雀跃之际,这位“鼠疫斗士”却消失在了。
一、留学博士,只想当医官
伍连德,出生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19世纪初,在闯南洋的浪潮中,伍连德的父亲离开家乡来到槟榔屿,在当地结婚生子,建立家庭。
1879年,伍连德作为家中的第三个孩子,以一声啼哭来到人世。
虽住在马来西亚,但父母都是华人,一家便居住在当地华人街,伍连德从小就说得一口流利中文。
在华人街里,大家都是来自各地的中国人,没有守旧封闭的习俗,思想也开放许多。
在父母的培养下,伍连德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7岁那年,他更是凭借实力在考试中获胜,取得前往英国剑桥就读的机会。
如此好的机会,落在伍连德身上,他自然满心欢喜。欢喜之余,母亲却是满面愁容,儿子即将远行,她有不舍,更有害怕。
后来,母亲不知在哪里听到传言,称英国不允许留辫子。在伍连德出国之前,母亲愣是半哭半闹地将伍连德的辫子剪下。一来,留作纪念,二来,省得被洋人夺了去,毕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一直以来,伍连德都以“平庸”自诩。即便获得了剑桥留学资格,他也一直认为自己基础薄弱。因此,在剑桥学习期间,他早出晚归,一心扑在学业上。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伍连德以5年半的时间,完成了7年课程,荣归故里。
他的愿望不大,野心也不大,只想成为医官,治病救人。
二、两次鼠疫,科学消灭
只不过,天随人愿的事情太少。因为他是黄种人,当地英国殖民局告知,他没有资格当医官。
一气之下,伍连德便应了袁世凯的邀请,前往天津。
对于伍连德来说,这一次选择,意气用事的成分居多。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正是这一次“义气用事”,成就他一世的名声。
东北鼠疫爆发之时,伍连德正在天津过着安稳的小日子。当时,日本的医学专家表示,此次鼠疫唯有动物传人,而无人传人。
但一段时间之后,鼠疫丝毫不见好转,感染人数越来越多,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直到伍连德正式接手,经过研究,他发现这场鼠疫,完全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而后,他又采用周密科学的方法,划分禁区、焚烧尸体,两个月内控制疫情,三个月歼灭疫情。
或许,对于现代医学来说,两个月、三个月太长,但在医学不发达的当时,这就是奇迹。
他也因此被称为“鼠疫斗士”。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医生,自此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中,出现在世界的视野中。
他所采用的防止鼠疫的办法,也被许多国家记录效仿。
三、妻子过世,隐居小诊所
建立如此功勋,当时的政府自然会论功行赏。可当朝廷请他出任卫生司司长之时,伍连德却拒绝了。
曾经的伍连德,想在马来西亚当个小小医官,却因黄种人身份被拒。如今,他可以成为卫生司司长,理应欢呼雀跃,又何以要拒绝?
于是,这位抗击鼠疫的大英雄,没有成为台前的官员,依旧在后台过他的安稳日子。
其实,从伍连德的晚年来看,即便没有妻子的提醒,或许他也不会选择为官。
10年之后,东北再次发生鼠疫,在伍连德的帮助下,再次解决。
1937年,抗日战争大规模爆发,伍连德的妻子也去世了。
饱受双重打击的伍连德,离开伤心地,回到家乡开了小诊所,以此生存。
在这里,他只是一个医生,一个失去妻子的老人。他每天所要做的,便是为当地的居民看病、抓药。
身体允许的时候,伍连德还会在大街上,嘱咐过往的行人商贩:注意身体,多运动,少抽烟喝酒……
后来,日军丧心病狂轰炸东南亚,伍连德的家乡也因此被毁。即便如此,他也不愿离开,因为轰炸之下,居民们更需要他的帮助。
1945年,日军投降,伍连德与当地人一起重建家乡。
他抬头望望天,天空湛蓝。
在怡保市斯里并巷93号,伍连德又建了一间小诊所……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