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中,来自四川的军人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抗战期间,有多达五分之一的国军将士来自四川。川中劲旅20军,历任军长杨森、杨汉域、杨才干等都是国军名将,而共和国十大开国元帅中,有多达4位来自重庆和四川。事实上,无论是川军,还是中央军、乃至其他地方军,都有大量川人,所以民间一直都有“无川不成军”的说法。

不过川人也不是一开始就很猛的。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川军出川的时候,各界当时普遍认为这是中国“最糟糕的军队”。 不仅因为军纪差、武器差,战斗力也差,人称“双枪兵”(步枪 烟枪),傻儿师长这样吊儿郎当的形象是当时的普遍形象。但川军出川后,军纪严明,和打内战时的“烂军队”截然不同,杨森就效仿八路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制定了一个“四大纪律,十四大注意”。同时川人的高度团结和保家卫国的热情,相较国内任何部分的军队都毫不逊色。
此后这支“最糟糕的军队”却转战7万多里,足迹遍布13个省市,参加了28个大型会战和战役。淞沪会战川军第26师战绩显著,南京保卫战川军第21军防守南线,145师师长壮烈殉国,三次长沙会战中,川军从4000多官兵打到撤离战场时仅存600余人。

1944年豫中会战,川军第36集团军还折损了总司令李家钰,在抗战阵亡的高级将领中,位阶仅次于张自忠。
抗战期间,川军牺牲之大,一个主要原因是装备太差。1937年开赴前线,出川时多靠步行,长途跋涉数千里,远道而来,而又仓促应战,全凭血肉之躯抵挡日军的进攻。比如第44军一个团几百人,脚穿草鞋,手握汉阳造和大刀,竟敢冲入日军最为精锐的甲种师团司令部,与敌人血战。
那么在一般人眼中很安逸的四川人,为何这么能打呢?

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自然是因为当时华北、华东、华南大部分领土沦陷,对外交通几近断绝,使得四川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再加上1930年代中期,蒋介石以围剿红军的名义,率参谋团入川,四川就基本告别了军阀大混战,政局相对稳定,自然就成为提供前线作战的兵源和补给基地。
据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一书统计,当时全国征兵1400多万,出川抗战的有350多万,其中有64万多伤亡。

除了提供兵力,自古富饶的四川在抗战期间,还担负了全国50%的财政支出,提供了1/3的粮食,自贡井盐每年上缴的盐税可以支持27个标准编制陆军师一年的军饷,被称为“川盐抗战”。
在古代历史中,遇外敌入侵时,靠四川续命也是常有的事。南宋全盛时,川峡四路经济总量占全国1/4,军粮占1/3。之后蒙古大军来犯时,竟能抵挡将近40年未被攻下,这在蒙古征服欧亚大陆的历史上,绝无仅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