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的植栽有助於淨化經濟活動或交通工具所產生的廢氣。(資料照,戴境吟)

城市中的植栽有助於淨化經濟活動或交通工具所產生的廢氣。(資料照,戴境吟)

陽光、沙灘、草原、瀑布,我們習以為常的自然生態。到了100年之後,會不會只成為了我們記憶中可以描述給子孫們的景觀?

世界銀行經濟學家達斯古普塔曾說:「世界海平面即使只是小幅上升,都可能在84個發展中國家製造出5600萬環境難民。」海平面上升是指海平面由於冰原和冰川的融化而上升的一個現象,也是自氣候變遷、全球變暖後,人們經常會提及的後果。根據科學家的計算顯示,到了2100年,全世界約有37%的沙灘,將沒入海平面之下。

永續新聞網曾表示:「台灣海平面上升比全球平均快2倍!專家預測台北遭淹沒恐剩12年。」由於台灣是海島,因此海平面更容易面臨上升的問題是因為四面環海,海水來源非常之多。或許看見這則新聞的人不是少數,但還是很多人選擇忽視這樣的問題,認為以一己之力並不能發揮什麼巨大的效果和幫助。於是,大家都抱著僥倖的心理去逃避,並且常認為災害這件事情離自己還有很大的距離。

20200520-樹叢中的猩猩(資料照)
隨著經濟的開發,生活於樹叢中的猩猩的棲息地也被迫縮小。(資料照,戴境吟提供)

遠在南美洲被稱為「地球之肺」的亞馬遜熱帶森林,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它也是淨化空氣的主力軍,為世界碳氧平衡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但是現如今,熊熊烈火、不知名的非法作物、尖銳刺耳的機器聲在整片雨林中來回穿梭。一棵棵有著幾百年歷史的參天大樹轟然倒塌,看著一隻隻驚慌失措的鳥兒奮然飛起,一隻隻無奈的動物逃竄到雨林深處,但是又還有多少次逃離的機會和還有多少的時間又要面對下一次的驚慌?

人類一直對於維持世界的碳氧平衡有很大的信心,是因為世界上的熱帶雨林每年為我們吸收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竭盡全力地為地球淨化空氣。但是,熱帶雨林目前的狀況對於持續為地球吸收二氧化碳非常地不樂觀。更曾有報導表示,過去30年以來熱帶雨林的吸碳量大跌,預計最快在2035年,亞馬遜熱帶雨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會超過吸收量,變成碳排放來源。到時候,人類已經做好面對這一切的準備了嗎?

新冠狀病毒的傳播遍及世界各地,廣大民眾都深受其害並且因為病毒的問題而面臨了很多的連帶問題和困難。當所有國家領袖與世界各國角落的專家、人民在積極討論、研究、思考解決解決方案和疫苗的同時,何曾想過像「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環境保護」這類的課題也需要我們高度去重視與解決?人們若是以對待病毒的態度和自覺性去看待環境議題,相信如今的環境也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發出警報和求救聲。

病毒的出現意外地讓地球有了重整的機會與時間,疫情使得各個行業都呈現出停工的狀態並且人們外出的頻率也大幅度降低。因此,全世界的污染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都有顯著的下降,其中包括二氧化氮、二氧化碳等氣體。美國太空總署旗下的空氣品質研究員更是提出,這次大範圍污染物迅速下降是「前所未見」,我們不乏可以看見不同國家的污染程度大幅度下降,在空氣、水質、動物棲息地都有很明顯地改善。

身為居住在馬來西亞——馬六甲的我,最近在社群媒體上看見大家轉發著「疫情期間,『重獲新生』馬六甲河變乾淨了!」自我懂事以來,對於馬六甲河沒有什麼深刻的印象,也不會經常逗留在那裡附近,原因是過往的河水因為長期缺乏管理、遊客眾多和經常會有船運所以並不太乾淨。但是馬六甲河卻是在歷史中有過一段風光的河海貿易時期,象徵了馬六甲貿易交流繁榮時期的一個重要河流,部分的古代遺跡也座落在河岸附近。所以對於我們來說,它是一個家鄉的象徵,也是一個歷史的傳承。

20200520-池塘中的蜻蜓(資料照)
水質良好的水域常常可見蜻蜓翱翔其中。(資料照,戴境吟提供)

因為疫情的關係,這條河流得以「好好休息」,我們也可以看見河流內的蜥蜴與魚兒快樂地在游動。這也不禁讓我意識到環境的破壞的卻是人類一步步造成的,疫情給了大自然緩衝和恢復的契機,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告誡人類提高對環境的重視及保護。

馬來西亞在環保課題上還有很多需要進步的地方,但是我也在一些活動過程與細節中看見「環保」這一詞在慢慢地進入我們的生活。環保是從古至今不斷被討論的重要課題,但是卻仍舊持續惡化,尤其是近幾年來各種詭異和極端的現象和災難更讓我們開始注意到環保課題是所有人都應該參與的永續課題。我的母校——馬六甲培風中學也於近幾年開始推廣「世界蔬醒日」的活動,全天供應素食,全校師生用實際行動為地球減碳。我認為所有的嘗試都是從踏出第一步做起,用一件件小事為地球出一分力,讓環保這件事情成為我們的習慣和生活,讓我們與環境能夠和平友好地快樂生活。

我認為不僅僅是馬來西亞、台灣,愛護環境這件事情是所有人都應該參與並且執行的事情。選擇一種自己能力範圍內的方法去做出努力,再慢慢嘗試去發揮影響力鼓勵身邊的人,相信我們可以共創一個健康、舒適並且美好的生活環境!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大一的馬來西亞僑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