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四. 殘存艦艇簡述——其他港口

1. 開戰前日本聯合艦隊的象徵、屬於海軍假日時期所謂“七巨頭”的長門號戰列艦是日本投降時唯一具備航行能力的戰列艦。長門在1944年萊特灣海戰被擊傷後,回到東京灣的橫須賀港口停泊修理,再也未能航向遠海。1945年4月降爲預備艦,7月18日在美軍轟炸中被炸彈命中,連艦長和副艦長都在指揮室中被炸死。不過因爲防護比較厚實,輪機艙、彈藥庫等核心區域並未受損。

2. 鳳翔號輕型航母。日本一直自詡1922年完成建造的鳳翔號是世界上最早的專門用途的航母,不過鳳翔和英國的競技神號誰纔是真正的第一一直存在爭議。這艘老艦到20世紀30年代末已經無法起飛重量更大的新式艦載機,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基本是在後方“打醬油”,1942年中解除作戰任務成爲訓練艦。1945年3月在吳港空襲中被幾枚輕型炸彈炸壞了飛行甲板,不過尚能航行。在躲過7月24日的再次空襲後,鳳翔號疏散到北九州地區的門司停泊,直到日本投降。

3. 笠置號中型航母。屬於雲龍級的4號艦,於1943年4月開工,1944年秋開始舾裝,1945年4月因爲戰局緊張、原料缺乏停工,完成率超過80%。該艦如同廢鐵般繫泊在佐世保港,無航行能力,最後居然因爲內部雨水淤積過多導致艦體傾斜。

4. 生駒號中型航母。屬於雲龍級6號艦。1943年7月開工,1944年底下水後停工,未進行進一步舾裝,完成率僅60%,該艦在戰爭結束時停泊在神戶地區的池田灣。比較黑色幽默的是,因爲數據計算失誤,生駒號在塗裝艦體迷彩時,居然把迷彩顏料塗到了本該塗成紅色防鏽漆的水線以下。

5. 隼鷹號中型航母。屬於飛鷹級中型航母的2號艦,在戰爭爆發前利用大型豪華郵輪改造而來。在20世紀30年代日本就已經在準備對美作戰,許多大型民用船舶的建造都得到海軍的資助,在新建時就爲改造成軍艦做了準備。隼鷹號在1944年12月被美軍潛艇打成重傷,掙扎着返回佐世保港,經過嚴密僞裝後一直撐到了戰爭結束。隼鷹號滿載排水量2.8萬噸,是日本投降時擁有的噸位最大的航母。該艦輪機雖然受了傷,但仍可憑單軸慢速推進。

6. 伊吹號輕型航母。1943年由中止建造的伊吹號重巡洋艦(最上級重巡的改進版本)改建而來。1945年3月因戰局惡化停建,以80%的完成度迎來了日本投降的時刻。

7. 高雄號重巡洋艦。屬於高雄級重巡首艦,也是同級4艘姊妹艦中唯一“倖存”到戰爭結束的。1944年10月該艦在巴拉望水道被美軍潛艇擊傷,隨後掙扎回到文萊港維修。隨着太平洋上美軍封鎖的加劇,高雄號再也沒能返回日本本土,只能轉移到新加坡停泊。1945年7月,英軍出動袖珍潛艇將高雄號炸癱。最終高雄號以十分破敗的姿態迎來了戰敗。

8. 妙高號重巡洋艦。爲妙高級重巡洋艦首艦,是同級4艘姊妹艦中唯一“倖存”的。妙高號在1944年10月的錫布延海之戰中被魚雷炸傷,隨後返回文萊搶修。12月底,該艦又轉移到新加坡進行進一步維修,最終在實裏達港迎來戰敗,與高雄號一起被英軍接收。

9. 酒匂號輕巡洋艦(匂讀如匈)。是阿賀野級輕巡洋艦的4號艦,完工於1944年底,是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完成的最後一艘大型軍艦。因爲戰局急轉直下,酒匂號根本沒有遠洋作戰的機會,從誕生之時起就“宅”在吳港。爲躲避美軍空襲,該艦在1945年春轉移到舞鶴港,最終以近乎完好的姿態迎來了戰敗。

10. 伊400號和伊401號潛水航母。屬伊400型的1號、2號艦。1945年7月,兩艦與伊14號潛艇共同編成所謂“神龍部隊”,從大湊港出發,目標是潛航到中太平洋地區,用艦載機轟炸美軍在烏利西環礁的航母基地。但在到達攻擊陣位以前潛艇就收到了本土發來的戰敗電報。兩艦隨後上浮打出白旗返航,途中銷燬了全部機密文件,並將魚雷和艦載機都扔到了海里。1945年8月29日在三陸海域向美軍驅逐艦、潛艇投降,並在其押送下繼續返回本土。伊400號停泊佐世保港,伊401號停泊橫須賀港。搭乘伊401的“神龍部隊”指揮官有泉龍之介大佐在靠岸前用手槍自殺。

日軍投降時殘存的大型艦艇已經全部簡述完畢。驅逐艦、海防艦等中小型艦艇因爲數量太多,僅選取幾個典型例子進行介紹。

1. 雪風號驅逐艦。屬於陽炎級驅逐艦8號艦,是二戰中日本海軍著名的“祥瑞艦”,歷經多次血戰卻幾乎全身而退。該艦是全部甲型驅逐艦——包括19艘陽炎級驅、10艘朝潮級、19艘夕雲級——中唯一“倖存”到戰後的。1945年4月雪風號伴隨大和號戰列艦特攻出擊琉球海面,遭到美軍艦載機大編隊攻擊。大和號和多艘戰艦被擊沉,但雪風號在打撈倖存者後安全地回到佐世保港。進行短暫修整後,雪風開到舞鶴港停泊。出海水道被水雷封鎖後,雪風和其他友艦在港口內頻繁機動躲避美機的密集空襲。不少艦艇都被擊沉或是重創,但雪風號直到戰爭結束也只是受了輕傷,顯示出全艦官兵的高超作戰技巧。

2. 涼月號防空驅逐艦。屬於秋月級防空驅逐艦3號艦。秋月級是日軍在1940年開始建造的新艦,主要伴隨航母機動部隊執行防空任務,即所謂的“對空直衛艦”。該級驅逐艦擁有8門性能優秀的100毫米高平兩用火炮,總噸位達到2700噸,體型巨大直逼輕巡洋艦。涼月在1945年4月參與大和號特攻作戰,被美機炸成重傷後掙扎着逃回了佐世保港。因無法得到妥善維修,涼月喪失了行動能力,只能繫留在岸邊充當防空炮臺使用。美軍在戰爭結束後佔領港區,發現涼月的全部火炮都搖到俯角低垂,完全一副敗軍之將的模樣。

3. 冬月號防空驅逐艦。屬於秋月級防空驅逐艦8號艦。1945年4月參與大和號戰列艦特攻作戰並被炸傷,隨後返回佐世保港搶修,尚具備航行能力。冬月在戰爭最後階段又疏散到北九州的門司港。比較尷尬的是,到戰敗時刻都狀況尚好的冬月卻在日本投降5天后倒了大黴:在港口水道壓上了一枚水雷被炸成重傷,宣告報廢。

4. 春月號防空驅逐艦。屬於秋月級防空驅逐艦9號艦。在該艦服役的1944年底,日本海軍已經基本喪失了遠洋艦隊作戰能力,遂編入護衛艦隊擔任日本近海船隊的護航任務,到戰敗時刻都完好無損。

5. 宵月號防空驅逐艦。屬於秋月級防空驅逐艦10號艦。該艦1945年1月服役,短暫的作戰生涯十分曲折和“精彩”。宵月號2月在橫須賀利用全部對空火力向來襲的美軍艦載機猛烈開火,自稱擊落了兩架美軍F6F地獄貓戰機。2月底加入吳鎮守府建制,後來在訓練中輪機發生故障,3月在維修中仍以猛烈的對空火力對抗美軍的空襲。4月因狀況不佳未能參加大和號特攻行動,5月曾利用100毫米高炮直接射擊從四國島方向飛來、轟炸吳市的美軍B-29轟炸機羣。6月出海行動中被水雷炸傷,返回吳港搶修。在維修時宵月又捲入了7-8月激烈的防空戰,與美軍艦載機、B-29轟炸機多次交手,但戰果未知。爲準備即將開始的本土決戰,基本喪失航行能力的宵月號又被拖到了吳港以外,在東能美島南端的入江島停泊隱蔽,扼守進入吳港的水道,防備美軍由此登陸。宵月的船員們沒有見到美國軍艦和士兵,卻看到了8月6日在廣島升起的蘑菇雲。

6. 夏月號防空驅逐艦。屬於秋月級11號艦,於1945年4月完工,是最後一艘建造完成的秋月級。該艦的經歷可以說是既不幸又幸運:服役後不到兩個月就壓上水雷被炸成重傷,但因此也得以在佐世保船廠內維修,一直躲到戰敗。

7. 花月號防空驅逐艦。屬於秋月級12號艦。1944年底完工後很少參與作戰任務。1945年拆掉艦尾的深水炸彈投擲裝置,搭載迴天自殺魚雷,與其他幾艘進行了類似改裝的友艦編組爲所謂“挺進隊”。不過還來不及出動日本就戰敗了,以近乎全新的樣貌被美軍繳獲。

8. 潮號驅逐艦。屬於吹雪級特型驅逐艦20號艦。1944年10月參加萊特灣海戰,11月被美軍戰機炸傷動力裝置,返回橫須賀港。後因傷勢過重且缺乏維修部件,潮只能趴窩在港口充當浮游防空炮臺,在美機空襲中用高炮火力掩護長門號戰列艦。潮號是參與偷襲珍珠港的全部日本驅逐艦中唯一“倖存”到戰敗的。

9. 響號驅逐艦。屬於曉級驅逐艦2號艦。在戰爭中多次受傷,也得以躲過多次毀滅性大戰。1945年4月伴隨大和號特攻出擊後不久輪機故障,遂返回吳港躲過一劫。後轉移到舞鶴港,1945年夏又轉移到新潟擔任海上護航任務,以近乎完好的面貌迎來了戰敗時刻。

10. 部分級別的海防艦。基本排水量870噸的擇捉型海防艦在戰時共建造14艘。到日本戰敗時,其中7艘戰沉,2艘重傷,5艘基本完好;御藏級海防艦共建造8艘,4艘戰沉,1艘重傷,3艘完好;日振型(甲)海防艦共建造9艘,4艘戰沉,存活5艘;第1號型(丙型)海防艦,計劃建造132艘,戰敗時完工53艘,12艘處於半成品狀態,26艘戰損,其餘“倖存”……

11. 部分級別的驅潛艇、敷設艇(即海上佈雷艇)、哨戒艦等。基本排水量420噸的第28型驅潛艦,共建造34艘,到戰敗時還剩8艘;測天型敷設艇,建成14艘,沉沒9艘,重傷1艘,完好4艘;第34號型哨戒艇,建造9艘,沉沒7艘,兩艘重傷喪失行動能力;哨戒特務艇第1號型到戰敗時完工27艘,另有20艘正在施工。因爲施工日期太晚,在戰爭中只有1艘被擊沉……

12. 特殊海戰兵器。海龍型微型潛艇是日本在1944年開始研製的一款特殊武器,排水量僅19噸,乘員兩名,被日本稱爲“豆潛艇”。海龍可以在艇外通過滑軌的方式攜帶兩枚450毫米口徑魚雷,利用隱蔽優勢偷襲敵軍戰艦。還有一種攻擊方式則是自殺性特攻:在艇內攜帶大量炸藥撞向美軍戰艦。1945年春開始,日本不少造船廠開始加速生產海龍,其中以佐世保廠爲最多,在戰敗前總計建成250艘,另有200餘艘半成品正在施工。如果“本土決戰”真的發生,想必這些海量“特殊兵器”會給美軍造成極大的麻煩——不過給日本人自己造成的損失恐怕會更大。另外,從1944年開始,日本大量工廠開始投產所謂震洋式木質快艇。這種摩托艇的攻擊方式相當直接:在船頭放置大量炸藥,成羣部署在海岸隱蔽處,等敵軍登陸艦隊出現後用“艇海戰術”大肆出擊,撞向敵艦同歸於盡。不過比起迴天魚雷、櫻花炸彈之類的特攻武器,震洋艇因爲是半開放結構,乘員在最後時刻有可能跳海逃生。到投降時刻,日本已經建造了6000餘艘震洋艇,這些自爆快艇在錨地或者倉庫堆積如山,大部分未能投入戰鬥就被美軍繳獲。

五. 最後任務——掃雷作戰

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日本海軍在太平洋上肆虐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但其殘部在美國佔領軍的指揮下卻並未徹底解散,而是編爲掃雷部隊(日語稱爲掃海部隊)清理日本港口和沿岸地區的大量水雷。這樣的準作戰任務,既是舊日本海軍戰史的延續,又開啓了日本海上力量重建的序章。海上保安廳和後來的海上自衛隊,正是以這支掃雷部隊爲雛形發展而來的。

日本是個島國,大部分戰略物資甚至是生活必需品都要依靠海運。1944年,美軍就研究了歐洲戰場水雷戰的經驗,開始策劃對日本列島進行水雷封鎖。1945年初,在戰略轟炸愈演愈烈之時,代號爲“飢餓作戰”的對日水雷封鎖行動拉開了序幕。美軍意圖通過空投水雷的方式,徹底破壞日軍港口和航線,斷絕日本本土的物資輸入。如此一來,或許美軍不用登陸日本就可以摧垮其戰爭潛力,用最低的成本贏得戰爭。

比如火攻東京的烈焰呼嘯,“飢餓戰役”卻是靜悄悄的。1945年3月27日,美軍B-29轟炸機首次在夜色中向九州海域投下了數百顆水雷。第二天,排水量近萬噸的聶津丸號貨輪就被炸成重傷,隨後幾天又有數艘貨船受損。下關海峽和瀨戶內海的航運受到嚴重威脅。

見到水雷展現出的巨大威力後,美軍再接再厲,發起了規模更大的佈雷行動。到日本戰敗,“飢餓作戰”一共進行了5期。1945年3月—5月是第一期,B-29重點對下關海峽、吳港、佐世保、廣島灣等地進行佈雷,意圖切斷日本海軍殘餘艦艇可能的出海通道。1945年5月3日—12日爲第二期,佈雷重點轉封鎖工業區的海運路線,除了繼續在瓶頸一般的下關海峽佈雷以外,B-29還光臨了東京、名古屋、神戶、大阪等地區的港口,總計投下1422顆水雷。

5月13日—6月6日展開的第三期佈雷行動,以及6月7—7月8日展開的第四期佈雷行動,美軍一直加強對下關海峽的魚雷封鎖,並把佈雷的範圍延伸到了本州島西部、北部的諸個港口和九州的大部分港口。第5期從7月8日開始一直持續到日本無條件投降。

整個“飢餓作戰”期間,B-29總計向日本沿海佈設了1.2萬餘枚水雷,出動架次僅佔B-29總出動架次的不到6%。但其作戰效能極其顯著,日方資料承認水雷封鎖讓其本土工業陷入到“潰滅”的絕境,如果戰爭繼續打下去,10%以上的日本人將死於饑荒。(未完待續)

上一期:罪惡的報應:無條件投降後日本海軍的殘存艦艇(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