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在理解上面,首先出现了因果方面的颠倒,并不能够很好的理解道家的观点,也就很难明白秦孝公为什么对帝道非常厌恶,如果他要在秦国推行帝道,那么首先就需要让秦国从一个国家退回到原始的部落联盟,那么他这一位君主也就成为了摆设,他没有切实的治理国家的权力,也不能够绝对性的去掌控这个国家,他平时要做的只是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国内发生的所有事件。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时代问题,老子所推崇的那种老庄之学,那种形而上的境界和思维方式,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那需要人们长久地去进行磨练和思考才能够到达的一种哲学境界,可是商鞅和秦孝公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时代是一个天下大争的时代,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里,国家这个词已经形成了。

大家好,我们的梓萌爱谈生活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笔者认为,秦孝公之所以摒弃了帝道的学说,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这个学说本身存在的一些弊端是有着必然的关系,历史发展有它自己的定律的,哪一个时代适合哪一种学说是非常明确并且具有必然性的,如果不遵从历史潮流的发展,如果不切实地去为这种潮流的发展而努力,那么只能够像燕王哙那样遗臭万年。
导言:帝道是什么?秦孝公为何放弃商鞅所游说的帝道?从时代不同、否定君主地位角度入手,帝道学说有一定的弊端
熟悉战国时代历史的人都十分清楚,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之前与秦孝公进行了三次会面,商鞅分别向秦孝公阐述了帝道、王道、霸道等三种不同观点,从不同方向,利用不同方式来治理秦国;商鞅通过对中原诸国不同的政治体制和变法改革方式对比分析,向秦孝公讲述了如何理国家才能够使得诸侯国实力迅速的成长,商鞅的这三次游说可谓是都是费尽心思的,而秦孝公也针对这三种不同的观点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本篇文章我们来讲述一下,商鞅口中鲁国所实行的帝道,这也是商鞅第一次游说秦孝公时所阐述的观点和理论;那么帝道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它又有哪些重点的理论呢?秦孝公又为什么会放弃帝道呢?我们今天就来重点的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帝道在那样一个天下大争的时代里到底适不适合历史的发展?
帝道并不是周文王、周武王时期的帝王之术
事实上,很多的后来人在听到帝道这个词,都会往帝王之术上去思考,也就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治理天下的时候所运用的那种方式,是一种切实的帝王之术;但实际上帝道指的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帝王之术,因为周武王和周文王在治理天下的时候,他们运用的实际上是礼制,是用礼乐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来将阶级的观念映入到人们的心目当中去。
同时让人们承认阶级的存在,同时信奉阶级的存在,当分封制度诞生后,将整个天下的臣民划分成了三六九等,每一个阶级所遵循的礼仪制度都是不同的,这其实是后来的王道制度,并非是我们今天所要说到的帝道。
帝道包含老庄之学,老子思想
那么什么是帝道呢?其实就是老庄之学,主要就是老子的思想,主张退回到原始氏族部落。
《老子》记载: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其实说白了就是无为而治,用无为的方式来治理整个天下,让君主以百姓们的心之所“想”,作为自己的心之所向,让天下变成自由度很高的天下,按照百姓期望的方式,或者说他们能够达到的程度来治理整个国家。
帝道的管理方式,类似于西方的城邦制度
事实上,这样的方式表现在我国古代的历史社会上,就是原始部落时期的民主制度,非要拿来类比的话,我们可以比较西方的城邦制度,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或者是在当时那种天下人的认知当中而言,是一种绝对性的民主状态。也就是说,部落之事或者说天下之事,并不能由一个人去决定,无论那个人是圣人还是君主都不能够决定所有的事物,也都无法去掌握其他人的生存,所有大事都需要士族之人共同决定,天下臣民们共同来组成一个绝对性理想的组合。
同时,无论是百姓善与不善,我们都一视同仁;无论对于一件事信或不信,都采取同样的态度;如此一来,无论是君主也好还是百姓也好,他们就会将目光放在眼下的生存上面,而不会放在有关于利益的勾心斗角上;毕竟如果当所有的事情都以同样的态度来进行处置的话,到了那种地步,君主只需要去信任并且善待部落联盟的组成成员就好了。
帝道中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如此,争与不争其实也是一样的了,就好比上面的信与不信、善与不善一样,当争与不争也成为了一种没有分别的态度,利与不利也就不会再是人们所竞相追逐和谋求的了,人们就不会过分的思考,欲望也不会过分的表现出来,社会也就会得到安定。
但是这种无为而治只适用于原始的部落,这恰恰符合这老子的思想,就是让当时的社会回到之前的原始部落联盟状态,就如同我们上面所提到的西方原始城邦那样,小国寡民独立自主,在一定程度上绝对性的民主。
真正的达到了那种程度,我们可以说天下重归从前的混沌状态,人们对待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着相同的态度的,天下人也就不会再因为信任问题、善恶问题或者说利益问题,而发生争斗了。
帝道的本质是追求绝对的公平
事实上,这种帝道在现代人看来是非常不切实际的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却并不能够说这种理论是完全的荒诞的,它其实有着自己的道理存在,毕竟大家考虑一下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追求的是什么呢?
其实说到底,追求的是一种绝对性的公平,这个世界之所以会产生许多的利益纠纷,就像战国时代那样,为什么会产生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争斗?为什么会产生大臣和大臣之间的竞争?就是因为他们获得的东西,或者说他们的发展是非常不平衡的,为了去达到这种平衡,为了使利益能够均分,人们开始渐渐地产生纷乱,在这样的斗争当中,有一些人就走上了弯路,开始不择手段。
此外,我们也可以理解成是人类的一种形而上学的生活态度,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真的可以在思想上达到那样的高度,到那个时候,这个社会确实不会再存在着天下大争,真的达到了老子希望当中的那种境界,人们真的可以对善与不善、信与不信以同样的态度。
事实上,不仅是老子的道家讲究这种方式,佛家也讲究以德报怨,如果我们仔细思考的话,以德报怨与老子所言的那种境界是有着相通的地方的,如果人人都可以的以德报怨而不是睚眦必报的话,天下是否能够和平很多呢?这个问题自然需要大家从内心深处去进行切实的考量。
秦孝公为何放弃帝道?
帝道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其所规划出来的境界和规划是非常美好的,如果一旦那样的情景实现的话,这个社会将真的免除战争、免除灾祸,会达到一种非常稳定的状态,那么针对这样的一种论述,为什么秦孝公又要将它否定了呢?甚至在商鞅用这种方式去游说秦孝公的时候,秦孝公连听都听不进去,在商鞅走之后,还大声斥责了将商鞅推荐给他的景监,这又是为什么呢?
1.战国大争时代不适合帝道统治
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时代问题,老子所推崇的那种老庄之学,那种形而上的境界和思维方式,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那需要人们长久地去进行磨练和思考才能够到达的一种哲学境界,可是商鞅和秦孝公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时代是一个天下大争的时代,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里,国家这个词已经形成了。
我们都知道,我国古代历史发展是从部落联盟到国家再到社会的;由国家变回部落联盟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实是一种倒退型的,历史的发展必定是向前的,不可能向后发展;同时,在战国时代各个诸侯国都在积极努力的进行变法,都在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为的就是对于利益的一种争夺,如果这个时候秦国突然地放弃了那种争斗,那么它只能够成为刀俎上的鱼肉。
帝道,只适合于原始社会或者未来社会
在那个时代里,哪一个国家如果在争斗当中稍微落后了,都可能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就别说那些放弃了争斗的国家会有怎样的下场了。
老子的这种说法只适用于两个阶段,一个就是人类还未真正开化的阶段,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原始部落阶段,一个是存人猜想中的未来高度发达阶段,或许未来的几千年后、几万年之后,人类的思维上升到了一种我们现代人无法理解的哲学地步,人也将可以达到老子所说的那种境界,社会也会成为那种环境。
所以说,时代的问题是阻止秦孝公选择帝道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毕竟秦孝公找商鞅来为的就是为秦国谋取利益,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之下,你跟他说要让他把争与不争看成是一类事物,想必秦孝公只能呵呵一笑。
2.帝道学说存在弊端
第二个原因,是帝道这种学说本身所存在的一些弊端;事实上,这样的观点和论述在战国时代其实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理论,甚至是一种比较偏激的理论,因为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物,由人组成的社会必定是纷乱复杂的,善与不善、信与不信、利与不利、争与不争,绝对不可能是同等的态度,也不可能是对等发展的事物。
试问哪怕在动物的世界里面,也不存在绝对性的争与不争,哪怕是植物的世界里也会为了争夺养分而竞相的追逐,更何况是有着智慧和思维的人类呢?所以这其实是一种比较偏激的想法,在着眼于眼下的秦孝公看来帝道是完全依靠不住的。
也就是说,在当事人们的思维方式里面,这种观点本身就是存在着缺陷的,它不能够让人完全的幸福,也只有老子那种超脱于世俗之外的大境界者,才能够接受的一种学说和方式;对于普通人,这样的方式很难推行下去,秦孝公作为一国之君自然不能让自己的臣民们被动的去接受他们不理解的东西,也不可能在那样的时代里推行一个连他自己都看不到出路的政策。
3.帝道否定君主的地位
第三个原因,就是帝道对于君主地位的否定;其实老子之所以希望当时的社会重新回到那种原始部落的形态,是因为当时的西周其实已经是一种阶级等级划分非常森严的社会了,那种环境对于普通人的压迫是非常之严重的,老子所处的道家推行的就是一种大道至简、大而无为的境界,这样的一种环境,最适合的就是“无争”的时代。
老子学说所适应的社会,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原始部落形态,因为只有原始部落才能够尽可能地摆脱利益上的纷争,才有条件能够达到老子所说的那种,信与不信、善于不善都同等态度去对待的情景。
很多人说老子的观点是一种让历史后退的观点,这是非常片面的,因为并非老子期望回到原始部落联盟,才导致了他的那种无为而治的观点出现,而是要实现那种无为而治就必须退回到原始部落的形态。
要真正地实行帝道,必须让秦国回到原始部落社会
很多人在理解上面,首先出现了因果方面的颠倒,并不能够很好的理解道家的观点,也就很难明白秦孝公为什么对帝道非常厌恶,如果他要在秦国推行帝道,那么首先就需要让秦国从一个国家退回到原始的部落联盟,那么他这一位君主也就成为了摆设,他没有切实的治理国家的权力,也不能够绝对性的去掌控这个国家,他平时要做的只是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国内发生的所有事件。
简单粗暴的来讲,如果实行帝道,秦孝公这个君主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对于秦孝公来讲,这样让他放弃自身的价值,以及放弃他自己的权力地位的做法,必定会引起他的反感,也注定不会得到他的赏识。
综述
当时的燕王哙就是想要在战国时代实行禅让制,而导致了燕国的大乱,最终连获得谥号的机会都没有,成为了燕国历史上的一位丧国之君。
我们在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中,并不能只看到这一种学说的美好,不能只憧憬于国家发展规划的蓝图,还要切实地去考虑到这种行为方式对于国家利益的影响,毕竟人类已经发展到今天的这种地步,不可能重新回到原始部落的形态,同时要想让人类的思维上升到老子的那种哲学境界,也同样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也是不现实的事情。
所以,我们与其去考虑一种不切实际的发展形势,倒不如好好地活好当下,倒不如去选择一个切实能为当下的祖国创造实际利益的发展政策,这也是我们新一代人所必须要考虑的事情,到底如何建设,如何奋斗才能切实地实现社会价值呢?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只能够从历史发展进程当中去寻找答案。
参考文献:《战国策》、《过秦论》、《史记》、《商君书》、《左传》、《资治通鉴》、《老子》等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