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开始之后,随着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越来越白热化,美苏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以英法德为首的欧洲国家知道如果以他们的体量还坚持各自为战的话一旦战争爆发就会死无葬身之地,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时任总理提出了要构建欧洲防务共同体,其主要目的就是激发这些国家的军事潜能来保卫欧洲,同时获得足够力量去应对于苏联阵营的冲突,可惜的是这一看似前景光明的计划没等到实施阶段就胎死腹中了。
不过在这之后各国在武器装备研发方面的合作还是十分密切,比如法德两国的“欧罗巴坦克”计划以及催生了“台风”战机的“欧洲联合战机”计划。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几个有相同战斗机研发需求的国家决定共同开发一款战机,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著名的欧洲战机公司,虽然在研发的过程中因为理念不同法国最终选择退出,但英意德西四国还是求同存异,成功退出了著名的“台风”战机。该型战机是一款双发动机多用途战机,目前已经在这几个国家形成了战斗力,沙特皇家空军也在2006年订购了72架。
1971年,英国皇家空军明确表示需要一款新型战机来替换现役的老旧战机,并将这一重任交给了英国宇航公司。然而该公司迟迟没能交出一个完全让军方满意的提案,新型战机的研发计划一直处于停滞状态;8年之后,西德也提出了新战机发展计划,英国宇航公司代表和西德方面负责项目开发的Blohm公司一拍即合,联合提出了欧洲战机计划(ECF)的正式提案并提交给各自的政府等待批准,几个月之后,法国战机领域巨头达索公司也宣布加入。在随后的几年中三方开始研发各自的原型机,虽然这一过程中出现过不少大家各持己见导致研发活动暂停的情况,但几家公司最终还是签订了一纸象征计划正式进入实施阶段的合约。
1983年初,最终目的为研发一种具有超视距空战能力战机的“未来欧洲战机”计划(FEFA)正式启动,成员国已经增加到了5个(西班牙和意大利也宣布加入),遗憾的是法国在多次反复之后还是决定不再参与该项计划,而是将所有精力放在达索公司独立研发的“阵风”战斗机上面(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战机的完成时间比“台风”战机要早很多)。现在看来,多国共同研发一款战机在某种方面来看要比单个国家独立研发麻烦很多,1990年之后因为战机成本的增长德国方面开始打退堂鼓了,如果不是FEFA成员国早已签署了必须完成计划的合约的话德国恐怕早已选择退出了;而在战机雷达的选择上大家也产生了分歧,德国方面大力支持APG-65雷达,而其余三国却比较青睐ECR-90雷达,最终在英国国防部的协调下四国才统一了意见选择ECR-90。
经过多年的“折磨”之后,第一架“台风”原型机终于在1994年春天正式出厂,并在3年之后签订了生产合约:英国230架,德国180架,意大利120架,西班牙90架,整个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工作机会也是按照这个比例分配给各个国家的。“台风”战机的生产阶段也体现出了其“多方合作”的特色——共分为意大利阿莱尼亚公司、英国宇航公司、空客德国分部和空客西班牙分部四条生产线,各生产线负责不同部件的生产,并在汇总后负责组装自己所在国家分配到的“台风”战机。
为了适应新时代空战的特点,设计人员在“台风”战机的研发过程中采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设计理念。其极轻度机身的复合材料使用率超过百分之七十,再加上四重控制系统等县级设计使得这款战机的飞行稳定性和整体可靠性都很高,能够在较为极端的情况下依然保持正常飞行;而中央电脑自带的飞行控制系统可以有效减轻飞行员的心理压力,不用再担心战机的飞行控制;在敌机来袭时,机载软件就会发挥作用避免飞机做出可能导致失控的夸张动作,让飞行员得以心无旁骛地向敌机开火。
与同时期其他战机相比,“台风”最大的优势就是其高度智能化的驾驶界面以及更加直观化的DASH头盔显示器,这些先进系统可以让驾驶员在实现某种功能时作出的步骤更少,除此之外,为了精简操作流程、降低驾驶员工作量,设计人员还为“台风”在驾驶室的人机界面中安装了语音辨识输入插件,驾驶员可以用口语来达成指令。与此同时,作为一款集高效能、隐匿性和先进航电为一体的多功能战机,“台风”的作战效能在当时可以算是十分出色,其极高的可靠耐用度让它在很多军事专家心中的地位十分靠前,甚至有人认为“台风”的战斗力在当时仅次于美国F-22战机;而“台风”战机虽然具有一定隐匿性,但属于局部隐匿,在距离过近的情况下还是会被敌方的雷达和红外系统侦测到。
这款战机的主要动力来源是两具欧洲战机公司研发的EuroJet-EJ-200涡轮发动机,其单具最大军用推力可达60KN,燃烧室启动后可达90KN,这样的强大马力也为“台风”带来了较大的空中优势:高空飞行时最大时速可达2500km/h,低空时则为1530km/h,而最大爬升率则是318m/s,至少从数据上来看十分出色,也让它成为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可以在不打开引擎燃烧室的情况下实现超音速巡航的战机。而作为一种能够胜任远距离突袭作战的战机,“台风”的续航能力自然也不可小觑,其最大燃油量为5吨,在配备三个副油箱的情况下最大航程超过3700公里,在执行空中扫荡任务时的作战半径甚至能达到1390公里。
如此优秀的性能使得军方人士经常将“台风”和F-22相提并论,不过根据英国军方的评估报告,虽然“台风”在多项测试中拿出了令人信服的表现,但是其综合性能与F-22相比应该还是稍逊几分,毕竟这两款战机的设计理念不同、在空战中的角色不同,性能要求也不尽相同。而且“台风”战机在其机身阻力最小(不挂载武器)的情况下理论巡航速度为1.5马赫,F-22在相同条件下的巡航速度则更快一些,毕竟后者的武器都是收放在机身内,不存在什么阻力问题。
作为一个广泛相容的“轰炸平台”,“台风”战机可以适应所有研发计划成员国的武器,包括1门备弹量为150发的BK-27机炮、最多可携带36发火箭弹的2具Matra-JL-100火箭荚舱、至少十种不同用途(包括空对空、空对地以及反舰导弹)的导弹以及质量达到9吨的多种挂载炸弹。这样豪华的武器配置也让“台风”获得了作为一种多用途战机的大范围攻击能力,而设计人员为了迎合英国皇家空军要求为该型战机加装的Litening-Ⅲ激光指标器更是让“台风”获得了高精度打击能力。
各国的设计人员并没有因此就停止对这款战机的改进。2006年,欧洲战机公司的设计团队撰写了一款最新的空对地攻击系统——FCS Phase-5,该系统在经过各成员国的多项测试后被证实符合要求,并开始在2007年生产的“台风”战机上正式装备。在不久后进行的一场军事演习中,“台风”战机在新型航电系统的帮助下在与两架美系F-15E战机的对抗中势均力敌,甚至有机会通过反击击落敌机,这就意味着该型飞机在面对F-15C/D型战机时也可以占据绝对优势。
一直以来,欧洲战机计划委员会一直以“台风”战机的强大轰炸能力作为噱头向世界各国推销这种战机,不过目前看来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除了成员国之外只有沙特阿拉伯空军在九十年代引进了一批。本世纪初新加坡曾表现出了订购意向,可惜的是台风战机不同生产批次的时间不能因为某个客户就发生改变,而当时可以直接交货的符合英国空军要求的那批“台风”并不符合新加坡人的需求,最终只能作罢。
平心而论,“台风”战机作为欧洲战机计划的第一代成果集中了大量新锐技术,整体性能十分突出,不过由于并不是隐形战机,在实战过程中还是比较依赖作战体系的成熟程度以及飞行员的战斗素养。而改型战机的政治意义明显要大于其军事意义,作为欧洲第一款多国集团整合资源研发而成的战机,“台风”首次在概念上模糊了成员国之间的国界,为以后欧洲的统合之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效果,可以说,这款战机的成功诞生就是其战斗生涯中所获得的最大胜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