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云龙侃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今天想给大家讲一个春秋时期很重要很有代表性却不甚知名的人物,他的名字就叫伍奢。不熟悉历史的同学可能只知道他儿子伍子胥的名字。然而在伍子胥这位传奇人物的身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什么样的家庭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楚国忠臣伍奢的一生,看他是如何推动楚国历史风云变幻的。
因为伍奢在这一段历史中起了一个很重要的衔接的作用,所以我打算把几个和他关系密切的人和伍奢放在一起来讲,在与各种代表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某一类人的对比中,伍奢所代表的春秋时期最宝贵的气节也就凸显无遗了。
家道悠长,欲辅太子振朝纲
伍奢的父亲是伍举,也是一位楚国的栋梁之臣。再往上追溯的话,其族谱有言曰“古炎帝神农之子曰永者封於河陇之地为雍侯至八世孙雍侯克公始都安定遂有安定之口传至绍公虞帝封於椒是为椒侯后楚 并椒以参公为楚大夫生举公封于伍地遂以伍为姓伍之得姓自举公始也”。挺长的一串字,也就是讲述了伍举这两个字的来历。
可以看到的是,他们一族的封地最开始在椒地,然后又被封在了伍地,而椒举,也就根据古时候姓氏的规则,后裔以自己的封地为姓,自然而然的变成了伍举。
椒地经考证是在安徽省阜南县焦陂镇,那里就是伍举这一脉的发源地,由此也流传出了这段代表着春秋气魄的忠臣家史。
关于伍举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一个人人皆知的成语就出自此处。
伍举在任期间,楚国上位了一个非常有个性的王,大名鼎鼎的楚庄王。临政三年无所作为,伍举冒着生命危险讽谏,于是才有了“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这一段话,才有了后来“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的颂赞,才有了一匡天下的楚国。
伍举忠心耿耿地辅佐了楚王一辈子,退休了,就轮到他的儿子来接班了。
在位的楚平王对伍举也很是倚重,授为太傅。太傅这个职位又有说法了,它最开始源于周朝,而第一个太傅就是青史留名的周公。太傅一职官居一品,位列三公,同时还是帝王之师,基本上把握着朝廷的核心权力。
伍举尽心尽力地辅佐着太子建,一心想着如何让楚国再次强大起来。太子建也喜欢自己的这位老师,跟他很是亲近,看起来楚国的光明未来就在眼前了。潜伏在暗处的钉子也终于露出了锋芒。
分庭抗礼,忠奸正邪不两立
宇宙是客观的,他要求的是一切处在均衡之中,所以有忠臣,自然也会有奸臣。
楚国也有奸臣,不幸的是大多数的奸臣都会变成权臣,因为工于心计拨弄是非,又能够在王身边扮贴心小丑讨得欢心。
费无极就是如此。
楚平王看起来当然不像是明君,但就罪孽来说也谈不上昏君,只是说是平庸罢了,平庸之人自然喜欢声色犬马,喜欢人拍马屁,喜欢帮着做坏事的下属。所以费无极得到了宠幸。
他成了少傅,居于伍举之下,自然看他不惯,于是开始谋划着取而代之。
费无极向楚王建议,去秦国为太子寻找美丽的女子为妃。楚王应允,但费无极回来以后却是这样向楚王禀报的,
他说秦女太美,建议楚王自己把她收入后宫,不要给太子了。
实在也不知道楚王怎么想的,就那么答应了下来。于是楚王娶了本来是为太子找的妃子,于是费无极在楚王面前愈加受宠,于是父子君臣之间,一道裂隙就这么悄无声息的蔓延开来。
后来传来消息,太子被派去戍边,伍奢自然也随之而去。
伍奢一去,朝堂之上又少了一缕荡涤黑暗的清风,君王臣子都渐渐地被笼进黑暗中去。唯有费无极,在黑暗中阴测测的笑着,露出两排闪着光的,邪恶的獠牙。
身居高位,受宠于君王,剩下的奸臣能做的事情已经不多,为了给自己找一个人生目标,他看向了在边关修筑城墙的平生宿敌伍奢和太子建。
上位凭的不是真材实料而是一些歪门邪道,这些人掌权以后的心理就会更加扭曲。他们极度嫉恨那些光明磊落的国之栋梁,却对和自己一类的奸臣贼子抱有好感。当初选择的路,早就已经注定了以后的人生轨迹,一颗早已腐坏的心,无论外边是布衣褴褛还是锦绣昭彰,也终究会散出恶臭。他们不敢触碰光明,他们恐惧光明,所以一心想要毁了光明,而当他们拥有了毁灭光明的力量,那后果,也就不言而喻。
费无极上奏楚王,言太子因秦女之事对楚王怀恨在心,于是与太傅于城父招兵买马,暗交诸侯,谋反之意昭然若揭。若不早除,必受其害!
于是平王大怒,令伍奢回宫,然朗朗乾坤既已被乌云控制,伍奢的忠诚正直也就难达天听了。于是平王囚伍奢,令杀太子。
杀太子之人名奋扬,临到城父事先通知了太子,太子得以出逃到宋国。
楚王责问奋扬放人之事,他是这样回答的,先前楚王令我保太子周全,今又令我杀之。既然进退皆是有违王命,还是遵照最先的嘱托吧。楚王也没再追究。
生死二子,当年意气未肯倾
太子出逃,伍奢被囚。但这一切还不能让费无极满意。他知道伍奢还有两个贤良的儿子,伍尚和伍子胥。自己进谗言陷害了他们的父亲,他们又怎会善罢甘休。斩草当除根,费无极又展开了另一项计划,除掉伍奢的两个儿子。
他向楚王进言,随后楚王下令,令二子赴此地来救父亲。
随后的故事很是有名所以也不细讲了。总之是伍尚为了父子君臣之义慷慨赴死,而伍子胥则出走投奔太子,为复仇默默积蓄着力量。
有一个细节很是触动我,这里讲来给大家一起欣赏一下。
被囚在狱中的伍奢得知楚王下令召来自己的两个儿子,他做的反应实在是让我震惊。他对楚王说,我的两个儿子里,伍尚重义气,明知是死地也一定会来的;而伍子胥则不同,他心思活络,一定不愿赴死而想为我报仇,这点还需要楚王您仔细的谋划周全啊。
这一段话什么意思,又代表了怎样的忠臣气节,我想是不言自明的。
一位臣子,在临死之际知道君王连自己的儿子也不想放过,还要秉持着自己这一颗忠君爱国之心,为楚国的山河社稷考虑,谏言君王如何除掉自己的亲生子。
人言“虎毒不食子”,伍奢的心狠,的确狠,然而这个狠,却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千秋社稷。
家国天下,国还是家,是忠臣义士面前最两难的选择,但伍奢没有丝毫的犹豫。或者天下人会骂他冷血无情,但置身于春秋这一场大混乱中,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极为清晰的民族意识,看到了日后中华民族的脊梁。
后来的故事不必多说,太子建在宋国被杀,伍子胥逃到吴国辅佐吴王阖闾。说到吴王阖闾,虽然上位的过程挺复杂的,但不失为一代明君。吴国在他和众多贤臣的共同努力下国力蒸蒸日上,而伍子胥的报仇之日,也在渐渐来临。
公元前506年,吴楚之间展开了大战,伍子胥协同孙武带领着楚国军队高歌猛进,一直打进了楚国都城,伍子胥为了报当年杀父之仇,掘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下。
关于这种行为这里不想多做评价,掘人坟墓自然不算磊落之举,但生父枉死于昏君之手却也值得这种怒火。
伍奢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他最后的心愿没能实现,楚国最终葬送在自己的儿子手上。不知他九泉之下得知,会是何等心情。
春秋随想
春秋是个伟大的时代,而对于世界和人类的发展历程来说,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时代。
不用怀疑为什么释迦摩尼,老子孔子,苏格拉底都处在差不多的时间。这一段时间所有的文明都在经历阵痛,经历旧制度的崩溃和新制度的产生,风云变幻,圣人和哲人这才现身。
而中国,因为他独特的与世隔绝的性质,与其他国家的转型还有所不同。
我们没有经历如西方一般彻底的变革,而是将文化传承了下来。这种文化的绵延不断,也正是我们身为四大文明古国的骄傲。在五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传承中,一些东西慢慢沉淀下来,沉淀成中华民族的支柱。
春秋的先辈们最令我触动的,应该是他们轻生死重义气的秉性。他们对君忠心耿耿,对友肝胆相照。
他们把问心无愧看得大过生命,最重要的是,他们把顶天立地的一辈子当作理所当然。
现在想来,那时候人们的秉性,可能更接近是自然赋予人们的天性吧。经历过历史的浮沉社会的变迁。
人变了,人性也变了。
我们正站在历史极速前进的重要转折点上,也许是时候回头看看祖宗的身影了。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