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游行侠云游天地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中华几千年历史上风云人物可谓前赴后继,每个历史的转折点上都会有一批意想不到的人出现。这些人虽说良莠不齐,但在一些历史演进中却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三教九流的人物中,杰出人物也比比皆是。
要说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一时期,除了春秋战国外就属于三国了。三国时期的兵荒马乱中簇生出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些人物对后世中华文化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在这些人物中,曹操是当之无愧的枭雄之首。出生于宦官之家的曹操凭借着自己的权谋智慧一步步达到了权力的顶峰。即便当上魏国的首领,曹操仍然未称帝,要说曹操从来就没想过要代汉自立,恐怕不是事实。说曹操没有这个资格和条件,就更不是事实。但他终其一生却没有这样做,原因何在呢?
有史书记载,曹操虽有称帝的念头,但他老谋深算,审时度势,最终还是决定知难而退,适可而止,把代汉自立的任务留给了他的儿子。这在《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的《魏略》和《魏氏春秋》中可以看出。据记载,曹操成为没有皇帝名号的皇帝后,代汉自立的呼声就开始高涨起来。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以陈群、桓阶、夏侯惇为代表的一些人坚决劝进。陈群、桓阶认为,汉朝早已名存实亡,天底下一尺土地、一个子民都不属于汉(尺土一民,皆非汉有),只剩下一个虚名(唯有名号),取而代之有什么不可以?
夏侯惇向曹操说道:什么是万民之主?万民之主就是能够为民除害、众望所归的人,从古至今,都是这样。殿下就是这样的人,应该尽快“应天顺民”,有什么犹豫的?
曹操的回答是:孔子说过,施行的是政事,就是从政(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如果天命确实眷顾我,我就做周文王好了(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众所周知,周文王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却仍然服事殷商的。取代殷商的是他的儿子周武王。所以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曹操这话的意思是要曹丕去做他想做的事。
曹操其实早可以称帝了,曹操当时占据着中国的北方,而北方当时的经济和人口比南方孙吴和蜀汉两家合起来都多,而且曹操手下人才济济兵多将广,远远不是其他两个政权可以比拟的。在曹操占据绝佳优势的情况下,南方的刘备、孙权早已称帝,而曹操已经掌管着北方,即便蜀汉方称呼曹操为“曹贼”,以曹操的性格怎会在乎他们的三言两语。曹操其实只想要实权而不想要那个名衔罢了,以曹操的性格,他早已与儿子曹丕商量好下一步怎样走。
就在曹操去世后几个月,曹丕就逼迫汉献帝退位,曹丕自立为曹魏的皇帝。就这样,曹操时代的只要实权不要名衔,成了曹丕时代的两者都要。这应该是父子商量好了,等父亲曹操去世,曹丕就取代汉献帝,这足以见得枭雄曹操是多么的老谋深算。
小结:历朝历代的皇权争夺都是精心刺激的话题,在这之中,各方力量斗智斗勇,赢者书写历史成为正面派,输者一文不值或者身首异处。不管怎样,历史的一颦一笑都会激起后人无限的好奇心。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