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小楠姐聊生活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讓湖北備受全國人民關注,說起湖北的歷史,那也是源遠流長,從先秦時期的楚國,到後來的荊襄經濟圈,再到近現代的各種革命活動,湖北在整個中華幾千年的歷史上,都留有濃墨重彩的筆畫。
湖北最早的名號——楚,正式形成於先秦時期,在此之前,湖北地區只是遠離中原政治中心的蠻荒之地。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已經成了當時天下舉足輕重的強大政權,但到了西漢早期,楚地重新被納入漢朝大一統政權,又重新成爲了帝國的邊緣地帶。
蠻荒之地,小小子爵
遠古時期,中國氣候較爲溫暖溼潤,經濟文化重心集中在黃河流域地區,湖北屬於長江流域,炎熱且多瘴癘,人口較少,經濟也不發達。在西周之前中原政權很少與湖北地區發生交流和聯繫,史料上也少有此方面的記載。然而到了西周時期,一切都爲之改變。
楚國先族姓羋,熊氏。最早興起於古丹淅之地(今河南省淅川縣東南部,淅川丹江口水庫現存大量楚貴族墓),轄地大致爲現在的湖北全部、湖南、重慶、廣東、安徽、江蘇、河南、江西部分地方。
據史料記載,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氏。“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顓頊帝第五代後代中有個叫吳回的,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與地火,帝嚳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佈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鄭一帶)。
吳回之子陸終,生有六子,幼子曰季連,羋姓,是楚之先祖。季連之後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其曾孫熊繹,周成王時,被封爲楚子(意爲楚地的子爵)。
據《世本》、《古今姓氏書辯證》及《元和姓纂》等所載,黃帝的子孫在商末有個叫鬻熊的,很有學問,做過周文王的老師。其子事文王,早以卒。曾孫熊繹以王父字爲氏,成熊姓。周成王分封先王功臣時,封熊繹于丹淅之地,建都於丹陽(今河南省淅川縣),建立了楚國。
不知讀者們通過這則史料感受到了什麼?那就是楚國的先君其實爵位十分低下——僅僅只是子爵,“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倒數第二!
而且丹淅之地在當時條件十分惡劣,遠離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人煙稀少,沼澤遍佈,經濟落後,炎熱且瘟疫流行。所以說當時進行分封的周成王對楚國先君並不十分重視,因此纔將這麼一塊荒蠻之地給了他。
篳路藍縷,以啓山林
然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一方面由於楚國遠離西周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反而更容易擴張勢力,反正“山高皇帝遠”;另外楚國先民們艱苦卓絕的奮鬥精神也在其崛起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於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在軍,無日不討軍實而申儆於勝之不可保,紂之百克而卒無後。訓之以若敖、蚧冒篳路藍縷,以啓山林。箴之日:‘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左傳》兩言“篳路藍縷”,皆指楚國熊繹至熊儀(若敖)、熊眴(蚧冒)等十餘代君主。可見楚國在建國以後的相當長的時期,都過着艱苦奮鬥的窮日子。但楚國先君一直懷有不臣之心,曾擊殺了前來討伐的西周國君(《史記》中諱言說是被雷劈死)。
到了東周早期,楚國終於開始強勢崛起。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兵伐楚,歷數楚國兩大罪狀,其一即前文已述及的“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周昭王南巡沒有返回,我特來查問這件事。
另一條罪狀是“爾貢包茅不人,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楚國不向周王朝按時納貢,已有很長的時間。而楚國的先君們頗有當今之“暴發戶”心態,一旦闊了起來就開始明目張膽對周王室搞“禁運”。
東周早期,各個諸侯國之間有“尊王攘夷”的共識,大家依然奉周天子爲主,強大的諸侯國會出兵討伐不守周禮的侯國,齊桓公率兵伐楚,意即是此。
楚國在齊國重兵壓境的時候,毫不畏懼,嚴陣以待。但出於戰略上的考慮,作了適當妥協,答應納貢,並且與齊結盟,各自罷兵。
齊桓公死後,繼起圖霸的宋襄公不自量力,欲召見楚成王,一度被楚所拘。此時楚國崛起的勢頭已經難以阻擋了。
自立爲王,鎮撫南夷
楚國最開始,是被封爲一個子爵,隨着政權的強勢崛起,以及領土範圍的不斷擴大,楚國國君們,已經不甘心只是個小小的子爵。
到了熊通這裏,他直接自立爲王,稱楚武王,開始和周王平起平坐了。對於傳統周禮來說,“天無二王,人無而主”,熊通此舉,是極大的僭越。但無奈周王朝式微,周王室無力討伐熊通的這種逾矩行爲,周王室只能要求楚國“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來維持最後的體面。
自立爲王,這在楚國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是春秋初期的一件大事,它宣告了一個南方大國的崛起,很多學者都以此事作爲春秋時代開始的標誌性事件。
楚武王之子文王建都於郢,國勢更加強大,江漢一帶的小國都畏懼楚國。到文王之子楚成王即位,已經“楚地千里”。
公元前638年,宋(曾是“春秋五霸”之一)、楚兩軍戰於泓水(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宋軍大敗,宋襄公受箭傷,次年身亡,宋國從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陳、蔡等國軍隊圍攻宋國,宋求救於晉,晉、楚兩國爆發城濮之戰。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晉國先退避三舍誘敵,趁楚軍方陣大亂時一舉擊敗強大的楚軍,挫敗了楚國北進的勢頭。爲周王室一吐幾百年鬱積的怨氣。晉文公重耳也因此一舉而躋身“春秋五霸”之列。
楚國雖遭此敗但是元氣未傷,仍然不斷攻城略地。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北伐陸渾戎至於洛陽,在東周的王都郊外舉行閱兵儀式。周定王派王孫滿勞師,楚莊王公然探問周朝傳國之鼎的輕重大小,並且揚言說,楚軍只要折斷戈矛的尖端,就足夠鑄成九鼎了。
此後,楚軍鋒芒益銳,所向披靡。在春秋戰國之交,相繼滅陳,滅蔡,後來又滅越,成爲席捲南土、有問鼎中原之勢的極強盛的國家。楚國兼併的小國,有案可稽的,也在四五十個以上,多在今湖北、河南、安徽、江蘇等地,時任楚國國君的楚莊王也成爲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戰國策·楚策一》:“楚,天下之強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地方五千裏。”
天數變易,物壯則老
楚國之疆域,雖然時有得失損益,但在其鼎盛時期,跨今十一省,兼縣三百餘,爲戰國時代最大之國。楚國的這種蓬勃發展的勢頭,從西周初年算起,持續了大約800年之久,直到戰國後期楚懷王時代,由於重大決策失誤,纔開始由盛轉衰。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分裂割據、戰亂頻仍的時期,也是社會政治發生劇烈變革的重要時期。周王朝從衰微走向瓦解,諸侯各國通過兼併戰爭奪取土地資源。其中受益最大的,莫過於楚國。
楚國從侷促于丹陽一隅的“蠻夷”之邦,通過南征北戰,變成“地方五千裏”的戰國時代最大國,發展速度是很快的。不斷開拓疆土所形成的大範圍內的民族融合,無疑是使楚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到了戰國後期,能與秦國一爭天下的國家只剩下兩個:趙國和楚國。特別是在長平之戰後,楚國成了碩果僅存的那棵“獨苗”。然而在楚懷王的一番瞎折騰下,楚國開始走下坡路,並最終爲強秦所滅。
不過,楚人的復仇精神十分強烈——“楚雖三戶必亡秦”。很快,楚人陳勝、吳廣發動了大澤鄉起義。隨後楚人劉邦、項梁、項羽、等人也發動起義,最終暴秦亡於項羽之手。緊接着兩位“楚國老鄉”同室操戈,最終楚人劉邦奪得天下,建立了大漢。
此時韓信被封爲楚王,然而對於大楚政權劉邦還是心有畏懼,最終找藉口將其改封“淮陰侯”。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就是由當時實力最強的諸侯王吳王劉鼻帶頭髮動的,而曾經是“春秋五霸”之一的吳國和越國早在春秋晚期就已被楚國所吞併。可以說楚國的威名一直持續到了西漢早期。
之後楚地一直作爲一個歷史名詞而存在,這裏之後就沒有出現過強勢的割據政權了。隨着時代的發展,大一統的思想已經沁潤到中國人的血液裏,楚地也在中國的整體發展中,不斷的書寫着其特有的色彩。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