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用心了解历史中沉淀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1683年重修的《江宁县志·陵墓》中记载:“三宝太监郑和墓,在牛首山西麓。永乐中命下西洋,有奇功,密知建文踪迹,回朝皆奏不闻,史称其有隐忠云”,佐证了《罪惟录》的记载。
所谓明朝第一悬案,即朱允炆下落之谜,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克南京以后,朱允炆下落就成了一桩历史悬案。600多年来,史学家苦苦追寻朱允炆的下落,作出了很多猜想,迄今至少有30余种。
那么,朱允炆到底逃到何处?福建出土一座古墓,或许就揭开了朱允炆下落之谜。与此同时,学者通过考古和史料研究指出,郑和下西洋过程中,还曾“拜见过”朱允炆!
请输入图片描述
2008年,在福建宁德蕉城区金涵乡上金贝村,一支修路队在上金贝村景区修整步游道时,无意中在草丛之中发现了许多规则的青石条,随即一个颇有规模、形制奇特的古墓葬展现于世人之前。
空空荡荡的上金贝古墓(上图,古墓一角),到底透露了什么信息,让众多学者认为这是建文帝的陵墓?
原来,这座古墓非同一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上金贝古墓主人是僧人,按照习俗僧人去世之后,往往建塔而不建墓,但此墓却打破这一常规,显得非同一般。除此之外,古墓格局非常格局宏大,三层六阔,做工非常考究,犹如一个缩小版的皇陵。其中,墓顶上有一颗莲花座托着的火龙珠,让整个古墓犹如“炆”字形,似乎寓意着什么。
二,古墓中为唯一文字,就记录在塔碑上,但塔碑上却没有落款(何人何时的落款),这在福建还是首次出现,又显得格外不寻常,仿佛墓主不认可朱棣的永乐或后继者的年号。
塔碑上的文字又透露什么信息呢?学者考证发现,“御赐金镧佛”代表皇帝御赐顶级僧人,说明这个僧人身份非同一般,朱允炆符合这一条件;“圆明大师第三代”中的“圆明”,即明朝和功德圆满之意,第三代正好是朱允炆的身份,第一代是朱元璋;“沧海珠禅师之塔”中的沧海代表天下之一,而“珠”却有“朱”之意,因此整句话就暗含了朱允炆之墓的意思。
但仅凭这座非常一般的古墓,并不能证实朱允炆的埋葬于此,因为除了可以鉴定出“元末明初”的时间点,与朱允炆处于同一时代之外,没有一条确切物证,一切都是猜测。不过,史料记载和宁德考古发现,让“朱允炆葬于宁德之说”慢慢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证据链!
一,在宁德支提寺,至今还珍藏着一件五爪金龙袈裟,南京云锦专家考证确认是明初宫廷御用珍品。潘群、马渭源等推测,这是朱允炆逃难时携带的朱元璋御赐的袈裟。如果不是朱允炆的,又会是谁的?
二,上金贝村山脚下的郑岐村始祖郑岐公,已经被确认是建文帝22位逃亡大臣之一。因此,朱允炆应该就在郑岐公不远处。
在明朝史料中,明初闽东和宁德是非比寻常之地,史书记载含糊不清,令人难以理解。
根据《国榷》、《明神宗实录》、《福宁州志》、《宁德县志》等记载,永乐年间福建及宁德官场有大量官员被处置,尤其永乐五年至十六年之间,宁德三任知县只有姓却没有名字记载,史书上只说姚某、李某、包某,这在史书记载上极为罕见。
除此之外,永乐年间闽东曾发生大面积毁寺杀僧,永乐二年闽东大规模屯军等现象,很难让人不将朱棣的这些行为,与侦缉建文帝联系起来。
正因如此,南京大学潘群教授、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副秘书长郑自海等学者一致确认,朱允炆最终逃亡到了福建宁德,上金贝古墓就是朱允炆陵墓,持续600多年的明朝第一悬案宣告破解。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