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都网读(于殿宏)全市592个社区志愿服务队、57700余名志愿者,进入社区、走上街头,开展文明劝导、帮扶解困、纠纷调解等服务。

“车辆停放太‘任性',市民出行太‘闹心'”、“曝光! 这些车辆未礼让斑马线被抓拍”……在电视、网站、微信的“曝光台”上,一条条对城市不文明行为“揭短亮丑”的新闻,让当事人感到“脸红羞愧”,让广大市民深受教育!

“公厕改造”“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早夜市示范店提升工程”等惠民工程,中心城区活禽交易、废品收购、石材加工等行业整治,一系列惠民举措,让市民享受更多的创文红利。

……

连日来,我市全民参与,人人行动,创文活动如火如荼,文明之风扑面而来。创文大考之年,我市正加速冲刺,力争首创成功。

2020年,是我市决战决胜全国文明城市冲刺之年,我市将创文纳入2020年“七件大事”之一。连日来,我市围绕突出问题抓整改,聚焦标准补短板,压实责任,增强合力,全力冲刺,攻坚克难,全力争创,推动创文各项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城市基础设施和整体环境不断优化,城市品位和市民素质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统筹优化,增强创建合力

完善体制机制,党政齐抓增强“领导力”。市委书记孙咏平担任市创文指挥部第一指挥长,市委副书记、市长李翔担任市创文指挥部指挥长,市四大家分管领导任副指挥长,市委分管领导兼任市创文办主任,在全市树立了党政主职亲自抓、共同抓、长期抓的机制导向。

压实主体责任,上下联动增强“持久力”。明确分解工作任务,健全评估、督办、总结汇报等工作机制,确保“事有人管、管有考核”;建立“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联络员+引导员”四级工作机制和迎检机制。切实将工作压力传导到位、任务安排到位、责任压实到位,推进创文工作常态化。

严肃督办问责,立促立改强化“执行力”。坚持“问题导向、对标聚集、清单管理、限期整改、按时销号、过期问责”方式,加强对创文责任单位履职尽责情况、问题清单整改完成情况的考核检查。针对省、十堰市县域文明指数季度测评反馈问题,及时通报并严格问责,限期销号整改。

以抓带促,丰富创建载体

抓机关带干部促社会。深化“一卡双找”“双十星”争创、功能型党小组、“共产党员户”“党员亮身份、奉献在社区”“三亮一比”挂牌等活动,全面开展“三会一区”工作。近7000名党员开展“党员亮身份·奉献在社区”活动,到居住地社区党组织报到,领取《党员志愿服务记录卡》,认领服务项目,积极在小区亮明身份,开展各类服务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开展“足印社区·户户走到”活动,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创文知识宣讲,走访入户,收集调查问卷,发放《创文创卫我知晓、我参与、我践行》宣传单。全市人民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参与感、荣誉感、获得感得到有效提升。

抓“窗口”带行业促服务。发挥“窗口”单位的示范带头作用,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影响带动行业和社会文明不断提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打造“进一扇门、到一个窗、盖一枚章、跑一次路、报一张表、登一张网”的“六个一”审批服务新模式,提高办事效率。持续健全褒扬和激励诚信行为机制、约束和惩戒失信行为机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信用“红黑榜”。

抓学校带学生促家庭。建立“创文办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机制。积极开展“开学第一课?创文我先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传承红色基因”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随手拍”“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等系列实践活动,开展“新时代好少年”等未成年人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活动,持续开展经典诵读和戏曲、书法、传统体育等进校园活动,开展“劳动美”社会实践活动、“阳光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全市60000余师生积极参与到创文活动中,充分发挥学校对社会、家庭的辐射带动作用。动员全市4000余名教职工走上街头、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重点开展宣传创文知识、整治环境卫生、关爱留守儿童、帮助困难群众等活动。

建管并重,夯实创建基础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以改善交通和城乡环境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5个,完成投资63.2亿元。围绕打造“一主两副”城镇格局,深入推进中心城区和六里坪、习家店两个市域副中心以及环库生态滨江城镇群建设,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3.8%。加强左岸城区改造。实施丹五巷打通工程、沙沟河生态修复沿岸路网等重点建设项目,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达到5.41,道路面积率达到14.66%。采用可渗透路面、微地形建设、雨水利用、污水管网建设等工艺做法,改造城区部分路段基础设施及老旧小区。

精细化开展城市综合治理。组织实施“十大惠民工程”(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城区集贸市场规范及改造工程、城区雨污系统改造工程、城区公厕改造提标工程、老旧小区及城中村综合改造工程、城区公共停车场功能提升工程、健康游园(广场)、健康步道建设工程、垃圾分类减量及中转站建设工程、“早夜市”示范店提升工程、小区物业管理能力提升工程)。持续开展“10+1专项行动”(“门前三包”专项治理、城市立面广告及户外“野广告”专项清理、“三违”治理、油烟(烧烤)专项治理、渣土专项治理、“僵尸车”专项清理、车辆秩序专项整治、城市“狗患”专项整治、特殊行业规范整治、窗口单位及重点区域专项整治、“七小”行业规范整治)。城市管理综合投入每年超过4000万,城市综合治理精细化程度明显著提升,环境卫生得到持续改善,市民满意率不断提升。

以点带面,营造创建态势

深化市民素质建设。开设“五城联创曝光台”,采取现场采访、暗拍等多种方式,对乱闯红灯、乱停车辆、乱穿马路、乱吐乱扔、乱摆乱放、乱搭乱建等不文明行为,在电视台、水都网、水都论坛及水都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曝光。组织开展“十大不文明行为”评选、专项整治,公开曝光不文明现象。开展“最美水都人”评选,在社区广泛宣传“身边好人榜”“凡人善举榜”,用典型的力量激励和带动全社会做好人、扬正气、促和谐。去年有1人入选中国好人榜,2人荣获“十堰市第七届道德模范提名奖”,选树宣传十堰好人7人。

推进“志愿之城”建设。每年对志愿服务工作优秀集体、优秀志愿者进行表彰。组织开展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召开培训会,落实工作考评,发挥网络文明传播骨干的指导作用,推进网络文明传播。召开志愿中国信息系统推广工作会,开展专题培训,引导和规范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志愿服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目前,全市注册志愿汇人员达5.7万多人,有志愿服务时长者3万多人。

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我市以创文为抓手,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为目标,全面提升城市颜值、健全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以“首创必成”决心,提交创文满意答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