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工作中常常會運用一些自己習慣的思維去思考問題,但回想一下很多都是雜亂無章的。所以我們需要給自身制定一個思維框架,使其結構化,在思考問題時,能夠快速有條不紊的設計出方案,提高效率和質量。

比起產品方法論,更重要的是產品思維方式,我們怎麼去思考問題。

當我們在工作中拿到需求或遇到問題時,避免直接就開始埋頭畫原型。首先是要思考問題的本質,使用多維的產品思維交叉驗證,能使我們設計方案的質量和效率都能大幅提升。

產品思維包含5種基礎思維: 本質思維、相對思維、抽象思維、系統思維、演化思維。

在產品設計過程中,我們要學會運用以上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形成自己的一套結構化的思維框架,接下來就分別介紹5種基礎的產品思維。

1. 本質思維

本質思維即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是事物唯一的源頭,是抽象的,但比因果關係更高級。簡單說:要看透事物的本質,把事物分解成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元問題),從源頭解決問題。

產品設計最重要的思維能力就是洞察問題本質的能力。所有的產品設計,都是在構建體系,只有瞭解體系本質是什麼,才能以最高效的方式完成逆向構建。

eg:巴普洛夫的狗和“標準情境框架” 他每次給狗送食物前打開紅燈並響起鈴聲。經過一段時間後,不管食槽裏有沒有食物,只要紅燈一亮或者鈴聲一響,狗就會開始分泌唾液——條件反射。

而在心理學上,叫做”路徑依賴“。我們在產品設計中,也常常會陷入路徑依賴的陷阱裏面,逐漸固化自己的思維。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洞察事物的本質,只有拋 開過去經驗的參考,迴歸到問題的本質進行思考,才能獲得不同的視角

怎麼思考問題的本質呢? 可以使用連環追問法。

(1)對問題不斷追問:能發現表面問題背後的真實問題是什麼

  • Q1:他們當時爲什麼那樣設計?
  • Q2:這種設計在當時基於什麼前提條件下?
  • Q3:所有的前提條件直至現在發生了什麼改變麼?
  • Q4:隨着時間和環境的變化,有引入新的問題麼?

eg:馬斯克用第一性原理(本質思維),將特斯拉汽車電池組的高成本 (600美元/千瓦)縮減到了80美元/千瓦 。

Q1:特斯拉電動汽車的成本爲什麼不能降低呢?

A1:因爲各個組成部分的成本不能降低

Q2:電池的構成材料都是些什麼呢?

A2:電池是由碳、鋁等聚合物和金屬罐組成的

Q3:這些材料的市場價格如何?

A3:是電池組的十分之一左右

Q4:爲什麼不想辦法自己改進組裝電池組,降低成本呢?

A4:可以試試

(2)對人不斷追問:能清楚用戶需求的真實動機是什麼,前提是需要讓自己理解對方的立場,鼓勵他講出他的真實想法——“助產式提問法”

這種方法並不能確認用戶最本質的需求,比如馬車時代的用戶不可能提出 想要汽車,只會說想要更快的馬——動機就是更快的達到目的地。但這種辦法能幫助你更清晰的看到用戶提出需求的背後動機 。

在瞭解用戶需求時,運用第一性原理,站在用戶立場上進行追問,能獲得比較深入的洞察,更全面的瞭解用戶需求警惕的關鍵點:不是所有“已有的設計模式”都能被優化、創新,比如所有設計都從頭來一遍,卻不考慮成本問題,就容易進入誤區。

大多數情況下,已成熟且被市場充分驗證合理性的模式,遠比莫名其妙的新點子要靠譜。要在考慮成本的情況下,避免爲了創新而創新,不要重複造輪子 。

什麼時候該回歸原點重新做,什麼時候可以直接使用現成的輪子呢?

時刻保持本質思維(第一性原理),充分理解舊經驗和其關鍵環節,思考舊經驗的前提條件是否改變,是否存在新的優化空間,來判斷是否存在全新的解決方案?

條件反射、路徑依賴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也有好處,市場上大多數的商業廣告都是完全依賴巴普洛夫理論在起作用。如果你的產品能在用戶心理建設起“條件反射”、“路徑依賴”的聯想機制,在品牌建 設上就基本成功了

eg:人們一看到可口可樂,就想到希望、輕鬆、爽快的感覺;喫火鍋很辣的時候,就想到王老吉、加多寶,這些產品已經成功將自己和“上火”建立起了聯想 。

大數據時代,第一性原理還有用嗎?

有用,因爲大數據分析一般用於基於現有方案進行優化,而想要創新的話,則依靠對人性本質需求的洞察,比如用戶想要更快的馬,僅通過大數據分析,是沒辦法得出汽車方案的

2. 相對思維

相對思維即陽光與陰影的關係。

“相對思維”爲了突出一個東西很明亮,不一定要不斷加強他的亮度;相反可以通過把 他周圍的事物變得很暗,也能達到同樣的目的。

相對思維最重要的角度是: 關係和時間。

首先從關係的角度看2個問題:同一類產品的功能設計,爲什麼總是大同小異?同一類產品的價格爲什麼總是趨於相同?

就好比兩隻老虎在追逐同一只獵物時,他倆的追蹤路徑必然相似一致,目標客戶羣完全相同的競爭者終究會陷入同質化的競爭,功能和價格的趨同只是表面的現象而已。

從時間的角度看2個問題:爲什麼遊戲設計,總是開始的階段玩法比較少,後來的逐漸豐富化?爲什麼產品版本需求迭代,而初始版本的功能往往很單一 。

因爲產品迭代只是設計者追蹤用戶需求,隨時間變化而變化的表現形式而已 。

eg:手機QQ分析了微信的兩大核心優勢:產品滲透力強,用戶體量巨大,橫跨多個年齡層;產品策略聚焦於移動端,目標定位是做用戶身體和大腦的延伸 。

可以通過微信的優勢看到了其陰影面:

  1. 用戶體量巨大決定了微信在設計時必須主要考慮通用性和兼容性,不能向某 一特定羣體過度傾斜 ;
  2. 聚焦移動意味着PC端相對弱勢,不能爲某些與PC場景聯動的需求提供深度服務 。

所以手機QQ制定了差異化的產品策略,聚焦年輕羣體,以個性化、趣味性爲主 。

3. 抽象思維

抽象思維即捨棄產品中個別的、非本質的屬性,抽出相通的、共同的的本質屬性。

抽象的過程就是先分類、再提升視角到更高層面的過程。在產品設計中,把性質相近的元素合併到一類,隨着觀察視角的升高,產品的架構就會顯露出來。

就像我們坐飛機一樣,隨着飛機不斷升高,在我們的視野中,不同房子、不同田地的界限逐漸消失,慢慢融爲一體。

SPU(標準化產品單元),比如同款式的耐克跑步鞋是一個SPU,同一款型號的手機是一個SPU;;

SKU(庫存量最小單位),是一款產品的最小庫存單位,,表示某個唯一的單品, 比如顏色、尺碼、內存不同的,都會定位爲不同的SKU 。

商品是介於SPU和SKU之間的一個概念,和商家有關,因爲有很多商家在賣同一款產品 。

SKU、商品、SPU示例圖

商品是SPU按不同賣家分類的結果;SKU是SPU進一步分類的結果,SKU是最基礎的元素。這是逐漸具象的過程。反過來,從SKU–商品–SPU就是層層聚合、逐漸抽象的過程 。

電商的基礎抽象層級圖

用抽象的視角看產品,關注事物構成最基本的元素是什麼?

比如“歌單”,最基礎的是歌曲,將歌曲進行強內容導向的聚合,聚合自由度 更高的歌單切中用戶情感需求,取代舊的專輯聚合模式 。

瞭解本質比學會方法論更重要,因爲了解本質可能幫助你創新。當我們在產品一個新功能時,要優先考慮新功能需要由哪些新元素組成。比如聽歌識曲功能包含3個能力元素:語音識別、曲庫檢索、音樂播放 。

產品抽象後=櫃檯+貨倉,也就是前臺+後臺。前臺的目的是更好的服務用戶,後臺的目的是更高效的支撐前臺服務的 。

抽象能力就是尋找事物之間共通性。鍛鍊抽象能力就是多用使用比喻,因爲比喻的思路和抽象類似,都是在尋找事物之間相同的本質屬性。

4. 系統思維

系統思維中常見運用在反饋系統中。

反饋分爲即時反饋和延時反饋,而“魏則西事件”就反應了產品設計中,不能只重視即時反饋,也要重視延時反饋帶給用戶的影響。

淘寶、京東等電子商務平臺也和百度一樣,會受到廣告競價排名的影響。但是它們有“用戶歷史評價體系”——延時反饋。有了用戶真實評價,某些萬惡廣告商就很難單單通過競價排名的方式欺騙用戶。

eg:每一年流行色的源頭是大衆用戶的行爲數據,專家設計師們通過分析數據預測出新一年的流行色,然後大衆用戶又會追隨新一年的流行色。人們的行爲數據影響了新一年的流行設計源頭,但流行趨勢又反過來作用於人們 的行爲數據——可鏡中的變色龍類似 。

eg:滴滴需要更多的司機,才能讓乘客出行更便捷,吸引更多的乘客;而乘客只 有感受到足夠多的司機,纔會更願意使用滴滴。

常見反饋系統模型

反饋系統是所有產品中的最基礎的抽象模型。我們設計產品架構,本質上:就是在設計反饋系統。

注意別走進思維誤區 :

  1. 不要被異常路徑主導,要抓住滿足需求的重點 ;
  2. 不要治標不治本,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刻意思考問題的本質是什麼。

5. 演化思維

精益創業告訴我們的是,要以低成本快速試錯、快速迭代,用MVP去驗證假設。演化思維即是產品迭代優化的思維。——參考達爾文進化論,物競天擇。

具有生命力的產品,和市場環境息息相關,如果市場環境變了,能夠存活的條件也變了,產品也會隨之迭代更新,調整改變。

因爲不能百分百確認存活條件是什麼,所以得以最低成本、最大數量的試錯,排除掉錯誤路徑,產品更能朝着對的方向前進。

  1. 對初創型企業來說,運用精益創業思路,以最小成本積極試錯,快速迭代優 化,試錯的次數就是企業製造“生命”的次數 ;
  2. 對成熟型企業來說,需要思考的是整個公司產品體系的穩定性和重點產品架構。

警惕誤區:創業時,失敗一個產品就立馬換一個目標,找準另一個需求再做, 這不是試錯和調整。

試錯的目的是把同一目標下的錯誤路徑識別出來,逐漸靠近正確的目標 。極簡的產品架構才具有擴展性,符合演化(即產品迭代)的目標。

  1. 極簡是演化的基礎,極簡可以最大限度的承受演化迭代過程的變化;
  2. 極簡併不是指越簡單越好,但是當前沒有什麼元素可以拿掉了。

eg:微信初期聚焦產品最核心的需求——好友關係鏈的擴展,滿足人們即時同步溝通的需求。後期就聚焦於滿足朋友間異步溝通的需求(朋友圈),與PC時代的論壇(社區) 差不多。

好的產品框架在每個階段的核心任務只有一個。在每個階段聚焦核心任務,完成後再收納起來。

寫在最後

我們在工作中常常會運用一些自己習慣的思維去思考問題,但回想一下很多都是雜亂無章的。所以我們需要給自身制定一個思維框架,使其結構化,在思考問題時,能夠快速有條不紊的設計出方案,提高效率和質量。

作者:Zss;微信公衆號:產品自省

本文由 @Zss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