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过虽说参军不成,但16岁的苏振华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曲线救国,先参加了游击队。然而,却有这样一位开国上将,面对女儿要嫁给贫下中农出身的基层干部时却说,那真是门当户对啊,高度赞同女儿的选择。

前言

    自古以来人们结两姓之好,多数会选择门当户对的伴侣。然而,却有这样一位开国上将,面对女儿要嫁给贫下中农出身的基层干部时却说,那真是门当户对啊,高度赞同女儿的选择。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位开国将领就是苏振华。说起这位上将的经历可谓是传奇中的传奇,他是家中第七个孩子,因此父母为其取名为苏七生。战乱年代,民不聊生,吃饱穿暖都是奢求。面对家中如此多的孩子,只是贫雇农的苏父十分头疼。所谓的贫雇农就是靠着租用地主家的土地过活,家中孩子一多,一家的生计便成为了问题。

    苏振华出生后,他的父母想着与其将来被饿死,还不如早点将其淹死在盆中,这样也能少遭一些罪。然而,苏振华的奶奶却百般阻拦,并对苏父说道自己以后少吃一点,都留给这个孙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苏振华才得以生存了下来。

    当时的社会环境犹如《诗经·豳风·鸱号》中所说:“予室翘翘,风雨所飘摇。”那个年代,活着太难了,艰难的生活条件,让苏家绝望。在苏振华三岁的时候,为了生存下去,苏家不得不举家搬迁到了深山中,6岁的苏振华不得不去为人放牛、劈柴、插秧,什么都得干,只有不停的干活,才有活下去的资格。战争年代百姓的生活就是这么辛苦。

    苏振华的几个哥哥也是这样,长大之后就去给人当长工,他的五哥长大之后就参军了,最终战死在南昌城下。走投无路时,参军成为活下去的动力,刚好当时彭老总正在领导平江起义。为了参军,苏振华找到了彭老总表明了自己想要参军的想法,然而,彭老总回复他:娃你还太小了,过几年再来吧。

    就这样,参军的路子断了。不过虽说参军不成,但16岁的苏振华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曲线救国,先参加了游击队。两年后,终于到了可以参军的年级了,他带着自己几十个战友一起加入了彭老总领导的红三军团。在这里,他凭借自己出色的能力当上了政工上将。

    虽说是搞政治工作的,但苏振华的作战能力却是一点都不容人小觑。当年,他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他就曾杀掉敌人无数,虽说后来不幸被敌军的子弹打中了脖子和大腿,但在整个作战过程中却是十分勇猛的。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他立下战功无数,他率领的红三军团五师十三团就在湘江边抵住了国民党的进攻,整个过程持续了三天三夜,为掩护中央纵队和后卫部队的安全渡江立下了汗马功劳,整个过程可谓艰难。不仅如此,而后他更是参加了众多重要的战役,为红军彻底摆脱险境,实现战略转移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时之间,用“雄纠纠名扬四海,喜孜孜笑满腮。”这句在关汉卿《五侯宴》中所说的话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年幼时家境贫寒让他没有读过书,在长征胜利之后,他就进入了抗大学习,这也是他第一次进入课堂学习,面对知识他渴望更敬畏,疯狂的学习态度与刻苦学习的精神,就连毛主席都曾评论他是工农分子知识化的典型。一直以来他担任的都是政委的职位,与杨得志、杨勇二人是搭档。后来,他被授予了开国上将的崇高军衔。

    一路平步青云,康庄大道,但他却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忘记自己的本。当年,他的大女儿要结婚了,找的对象只是贫下中农出身的基层干部,女儿怕他不同意还特意写了一封信征求父亲的意见。然而,苏振华在看到信后,非但没有反对,反而还十分高兴,他回信给女儿说道:我完全赞成你的选择,这真是门当户对。不要忘了,爸爸也只是长工出生而已。

    能有这样一位不以身份地位自居的开国将领就是我们江山社稷之福,更是百姓之福。这样的将领值得后人铭记,尊敬。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于今日头条首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