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訊(記者 煙成羣)隨着移動互聯網、移動支付、5G等技術的應用,交通條件的完善,貧困地區的農特產品正變爲電商的“富礦區”。應急性的“消費扶貧”帶來的點對點產銷對接機制,迎來了轉變爲“富民產業”的重大機遇期。

“定點定向採購、百企結百村、‘公益+消費’……在政府部門倡導與推動下,消費扶貧得到有效落地,推動了貧困地區的產銷對接,但這些做法可持續性還存在較大挑戰。”在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禧雲國際董事長劉延雲表示。

劉延雲分析,部分消費扶貧的動力主要來源於行政力量和公益機制的推動,依賴於中間動力的牽線搭橋,其動力鏈條較長,直接基於消費者的內生動力尚待激發。且部分消費扶貧活動,中間環節較多,行政和組織成本較高,扶貧農產品供應鏈偏弱、偏小、偏散,後續發展空間不大。

全國政協委員、禧雲國際董事長劉延雲。

通過調研,劉延雲發現建立可持續消費扶貧機制仍存在一些瓶頸。一些貧困地區農特產品處於自發生產種植階段,產品不成規模,銷售標準較爲粗放,只能支持應急性的臨時採購;缺少可持續的銷售渠道,消費者缺乏充分認知,無法對接全國大市場;部分貧困地區的農產品缺乏成熟運營主體,尤其是電商運營人才匱乏,產品賣不出去;或者處於偏遠地區,缺乏冷鏈物流條件,物流成本高,難以形成市場競爭力。

劉延雲建議,應從多個方面重點投入,深化消費扶貧,建立“脫貧興農”的富民產業新格局。

以產業基礎較好的貧困地區爲重點,鼓勵和推動各地政府以“市縣長直播”等方式,通過電商平臺推介特色農產品,深化“消費扶貧”產品的品牌能力。

引導、推動電商平臺與有產業基礎的貧困地區建立合作關係,通過線上優品館、線上展銷會、專場消費扶貧活動等方式,將特色農產品加入全國消費者的“日常購買清單”,推動“小產業”升級爲“國民消費產品”。

由政府主導推動,聯合電商平臺進行技能培訓,培養既懂農業也懂電商的新農商人才,帶動一村一品、一縣一品的特色產業發展,深化“消費扶貧”產品的主體運營能力。

建設“農業電商產業園”,實現物流、倉儲、加工、交易一體化,打造立足本地、面向周邊、輻射區域的綜合性農業電商產業中心基地,深化“消費扶貧”產品的供應鏈能力。

“深化消費扶貧,形成持續消費是關鍵詞,打造‘富民產業’是落腳點。供給側要提升產業化水平,消費側要針對性地‘扶上馬,送一程’,最終形成有造血能力,完全基於市場的產銷自動對接體系,把貧困地區變爲同時造福當地農民和全國消費者的電商‘富礦區’。”劉延雲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