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发展,其实最根本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管仲说“仓廪足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任何文明的发展都是从农业发展,逐步走向新的生产模式,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文明也随着升级。

在15世纪以前的世界,大体上发展都很缓慢,欧亚大陆上的主要文明中以农耕文明的生产力最为先进,说白了,也就是中国最先进,无论是制度设计,还是社会结构都要比当时的欧洲更加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倘若没有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阻断了欧洲通往东方世界的丝绸之路,那么可能大航海时代还遥遥无期,欧洲文明还有很大的可能性沉沦在中世纪的黑暗之中。

并不只有华夏文明在过去几千年立发展缓慢,世界上大多数的文明其实都很慢,在争夺资源、土地的战争中循环往复。

有句老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里面有两个点。其一,财富是人类发展的主要原动力,所有文明的发展或者升级,最终都是为了致富;其二,财富的累积需要流通,也就是商业,而商业的发展,则需要商路,也就是交通的发展。

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商业不足以发展到产生资本主义?很大原因就在于“商路”的不畅。

这主要体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上:


1、重农抑商的政策。从商鞅变法开始,中原政权农本位的思想便开始逐渐形成,商业的发展会造成农业生产人口的流失,这是历代统治者们的思维惯性。为了将人口集中在土地上生产粮食,所以对商业进行打压。

商人的社会地位处于末位,政治地位低下,必须依附官员才能够把生意做大,这些都极大打击了商业贸易的发展,而商业贸易如果不能够发展壮大的话,那么商品经济就很难形成,工业自然也就形成不了。

2、基层自治社会。从中国社会进入封建时代开始,中央政权为了节省行政开支,以及笼络地主阶层,在县级政府也下实行的是一种乡绅自治般的社会治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律法没有家法好使,宗族从乡间到村庄,具有极大的权威性。

宗法制的基层社会,使得绝大多数的人只能依赖宗族才能够正常生存下去,而宗族的发展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下,也将主要的目光集中在了土地上面,如此以来,城市之外的农村完全是静态社会,除了农业生产,人口流动性极差。而这也是封建统治者们所希望看到的,毕竟人口流动性越低,那么管理成本就越低,他们更希望所有的人都踏踏实实种地,那么自然天下太平。


人口流动性差,自然就不需要修多少路,那么商业就难以全面发展起来,只能在各地的中心城市展开,不能规模化,也不能将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手工业,从而改造整个社会结构。

事实上,在15世纪以前,东西方社会的发展方向大致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农业经济为主,毕竟民以食为天。所不同的地方在于,欧洲因为地缘政治,以及农业产生环境的原因,使得一个国家的农业产品很单一,所以并不能形成如中国一般的自给自足社会,需要商业交换,也正是这一点造成了东西方文化、逻辑思维上的差别。

很多时候,在思考这个问题上,很多人都会把原因归结到儒家思想上面来,但细细品味,一种思想的诞生,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不是毫无根据的幻想,总是从当时的社会现实中迸发出来的,这就好像19世纪以前的人不可能凭空想象出原子弹这种可以毁灭一个城市的可怕武器来。

思想也是这样,中国的地缘环境,生产关系的发展,使得诞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思想大多都是内敛且重农的,即便出现几个“异端”,也很快就被统治者们所“抹去”了。这是社会利益的抉择,是无可避免的事情。

所以,说到底,中国社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在这片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土地上,只要在土地里刨食就能生存下去,自然在这种对产生土地深厚情结的文化基础上所诞生的所有思想,都是趋于保守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