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朵妈妈带着朵朵参加大学同学聚会,同学中几乎都是有家有室的人,所以围在一起讨论的话题自然三句离不开孩子。

  而朵朵则和妈妈同学的孩子在一旁玩的开心,画面看上去其乐融融,大人和孩子似乎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

  很快大家都坐上了餐桌,朵朵看到了她喜欢吃的西红柿,便往碗里多夹了几筷子,可是还没吃几口,妈妈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赶紧让朵朵放下筷子,"先别吃了,给大家跳个舞。"

  朵朵显然有些不太情愿,妈妈立马就变了脸色,无奈之下朵朵只有站起来小秀了一段舞蹈。

  同桌的叔叔阿姨们象征性的表扬了朵朵几句,可是这显然没有让朵朵感到开心,她虽然喜欢跳舞,可是却不愿像机器一样任由妈妈摆布。

  但是在妈妈的强迫下,朵朵渐渐成为了取悦症患者,失去了原本拥有的快乐。

  什么是取悦症?

  在《取悦症》这本书里,哈里雅特·布莱克的取悦症患者是: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从来都不对别人说"不",始终在争取周围每个人的认可,并且这种强迫症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

  取悦症患者大多具有讨好型人格,他们宁愿委屈自己,也会表现出对他人极尽友好,甚至对他人的要求有求必应。

  然而这些往往并不是出于他们的本意,特别是对孩子来说,只是因为担心被父母责骂,所以才会变成父母期待的人,成了别人眼中的好孩子,却独独失去了自己。

  取悦症分为哪几种?

  1、习惯型取悦者

  如果孩子的父母就是取悦型人格,经常无条件的牺牲自己满足他人,也就是我们口中经常所说的老好人。

  那么孩子在和父母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模仿父母,认为这是一种好的行为,所以渐渐会演变成习惯。

  2、认知型取悦者

  这类孩子脑海里会有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自己天生就应该为他人着想,否则就是自私自利的人,甚至在他们看来,不为他人考虑便是可耻的。

  当人们有了这种认知之后,便会不断的做好事,就像电影《芳华》里的刘峰一样,甚至到最后被他人认为是理所当然,反而不得善终。

  3、逃避型取悦者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在充满争吵甚至暴力的环境中,那么他们就会变得非常敏感,甚至小小年纪就懂得察言观色。

  这类孩子为了避免家庭冲突爆发,往往会选择忍气吞声、讨好父母,以至于他们长大之后会刻意回避童年的这段阴影,遇到问题依然会选择逃避,成为逃避型取悦症。

  取悦型的乖孩子,自己承受更多

  《萨提亚转化式家庭治疗》一书中提到,讨好是一种求生存的应对姿态。

  在压力情境下,忽视自己的感受,认为他人和情境都比自己更重要,尽力取悦一切人和事。

  取悦型的孩子,是别人眼里的乖孩子,他们往往特别在乎对方的感受,在乎自己在对方眼里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很多时候他们做事会小心翼翼,生怕因为自己的一个小疏忽,而影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童童从小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直到上学之后才被父母接到身边,这让她感到无比的开心和喜悦。

  可是另一方面她又担心自己做得不好,让父母讨厌,再次把自己送到爷爷奶奶那里,所以童童在生活中表现的特别听话,甚至学会了观察父母的脸色行事。

  于是童童变得沉默寡言,虽然父母和他人对童童的评价很高,但是童童却觉得越来越不快乐。

  因为她越来越没有自我,完全按照他人的意愿而活,成为了总是牺牲自我取悦他人的孩子。

  取悦型孩子的背后,大多会有一个控制型的父母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心理边界"(Psychological Boundary),心理边界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

  但它是确保我们每个人独立的重要根基,可以让我们拥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情感。

  即便再亲密的关系,也应该有心理边界,但是很多父母却不自知,他们完全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对孩子的生活过多干涉,想要控制孩子的一切。

  于是在父母的威逼之下,很多孩子形成了讨好型人格,他们不敢有自己的声音,因为父母告诉他们: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好。

  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拒绝取悦型人格呢?

  1、尊重孩子的意愿

  孩子虽然小,但是也会有自己的意识,作为父母应该学会尊重孩子,做事情之前和孩子进行必要的协商。

  尽量让孩子愿意发自内心的去做,而不是用自己的权威去逼迫孩子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

  很多时候孩子虽然配合了父母,但是他们的内心并不快乐。

  当他人因为孩子的行为而欢笑时,孩子往往会成为其中最失落的一个,俨然谢幕之后的小丑,只能在无人的地方独舔伤口。

  2、给孩子稳定的童年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父母关系越亲密越稳定,孩子的幸福感就会越强。

  所以即便父母之间有争执,也应该尽量用和平温柔的方式去解决。

  如果真的要分手,也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们的爱不会变,尽量减少因父母关系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3、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父母爱孩子,并不是因为孩子有多优秀多能干,而是因为孩子只是孩子,是他们的唯一,这其中不会有任何的附加条件。

  不管孩子是什么样的人,优秀还是平庸,都不应该影响父母对孩子的爱。

  这样才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更有自信心,能够独立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因为他们的心中充满阳光,不会轻言放弃。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说, 不管全世界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最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生活节奏。

  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不要做取悦他人的老好人,这样的孩子才会更幸福,才会拥有更好的未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