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可以通过适当的外感报酬,给孩子提供外在动力,激励孩子主动去做这件事。当孩子对这件事本身,有了强烈的内在动力的时候,千万不要用“外在奖励”试图加强刺激,因为这并不能锦上添花,反而会适得其反。

朋友的儿子今你上初一,其他科目的成绩均上等,只有语文成绩差。她为了鼓励孩子在语文上加把劲儿,突然想起“物质奖励”的方式。她对说:“期末考试成绩比平均分每高一分,就多奖励你1000元。你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妈妈绝对不管。”

可是,那一次期末考试,他的语文成绩不但没提高,反而比平时更糟,还没到平均线。朋友不解,她儿子给了她答案:“我本来就对语文不感兴趣,你这么奖励让我有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我考好了,你会认为我只是冲着奖金去的。我不喜欢这种感觉。所以,更没有动力学了。”

兴趣和喜爱,是“内感报酬”,一个孩子喜欢一件事,不用推不用赶,孩子便会主动去做,乐此不疲。比如玩玩具。

奖励,是一种“外感报酬”。外感报酬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从根本上提高孩子做事的动力,用不好会起反作用。比如朋友这个例子,孩子的反应与她的预期是南辕北辙的。

(一)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即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

进入第二阶段,所有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

第三阶段,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

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

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而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仍对解题保持了较大的兴趣。

【德西效应】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人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德西效应。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德西效应用在育儿上,有非常大的价值。

但是,这种价值是否能得以完美体现,则需要家长掌握时机和方式。

用得好,会事半功倍,孩子越来越进步;

用不好,会南辕北辙,不但会毁了孩子的兴趣,而且甚至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

(二)适合使用外感报酬的两种情况

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按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

内部动机,产生内部动力,获得内感报酬。

外部动机,来源于外感报酬,产生外部动力。

从前面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情况都适合使用外感报酬。那么,什么时候适合使用呢?

我根据经验,总结出这两种情况下,使用外感报酬会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和进步。

1.孩子不了解某一事物,且没有内在动力去做的时候。

当孩子刚刚接触一个新项目,对它不了解,也没有内在动力(兴趣和热情)的前提下,如果父母初步判断孩子深入进去以后,应该会喜欢这个项目,或者认为孩子在这个项目上有天赋,又或者单纯想要孩子体验尝试。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可以通过适当的外感报酬,给孩子提供外在动力,激励孩子主动去做这件事。当孩子做得多了,真的爱上了,外在动力转为内在动力之后,外感报酬就可以撤掉了。

如果孩子通过奖励刺激去做了,做了一段时间依然兴趣索然,那么建议父母尊重孩子的意愿,莫要再继续强迫。毕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比如:

父母看到孩子的平衡能力很好,爆发力和持久力也不错,猜测孩子适合踢足球。但是孩子不愿意尝试。父母可以通过一些外在奖励给孩子外在刺激,激励他按时参加训练。一两个月后,孩子越来越熟悉足球,爱上了这种感觉,也看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飞速进步和教练的持续肯定,不但深深地喜欢上了足球,而且还形成了强大的自信。

此时,即使撤掉了外在奖励,孩子依然保持足够的热情,因为他已经有了足够的内在动力。

2.当父母想让孩子养成某一生活习惯,而孩子不愿配合时。

当我儿子三四岁的时候,虽然上了幼儿园,但是每天早上起床和穿衣服,却依然是个老大难。到时间了不愿意起床,好不容易做起来了,又不愿意自己穿衣服,每天早上都能磨蹭半小时,最终经常是我们着急,帮他快快穿上。

后来,我就用了外部奖励,帮他养成自己穿衣的生活习惯。

我对他说:“淏仔,穿衣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但是,妈妈为了帮助你养成这个好习惯,妈妈打算给你一段时间的奖励。如果你每天在10分钟内起床,并且穿好衣服,我就奖励一个小粘贴,攒够十个小粘贴就可以让我给你买一个玩具,你想试试吗?”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喜欢玩具了,很开心地同意了。然后真的因为这个外部刺激,他每天做得很主动,我也按照承诺给他买礼物。

三周以后,他得到了两个新玩具,形成了一个好习惯。

因为事先说好,我的奖励是为了帮助他养成好习惯的奖励,而不是奖励他穿衣服这件事。所以,当习惯养成了,撤掉这个奖励,孩子是可以接受的。

【提醒】

外在奖励,一定是短期行为,不可长期使用。

奖励对孩子来说,就像是“糖块”,偶尔吃一吃会非常甜,但是经常吃,会吃腻,更会蛀牙。

(三)不适合使用外在奖励的三种情况
1.孩子有足够的内在动力时。

当孩子对这件事本身,有了强烈的内在动力的时候,千万不要用“外在奖励”试图加强刺激,因为这并不能锦上添花,反而会适得其反。

曾有一个外国老太太,屡次阻止几个孩子踢垃圾桶的行为,都没效果。后来,她对他们说:“你们踢我家垃圾桶挺辛苦,这样吧,你们踢一天,我给你们每人10美分。”孩子们自然非常高兴。每天可以踢着玩,还有钱赚。一周后,老太太说自己钱不多了,降为5美分。孩子们想想也可以,虽然兴趣略减,但还继续踢。到了第三周,老太太说自己没钱了,不能再支付了。孩子们一哄而散,说:“没钱还想让我们踢垃圾桶,想得美!”

最初,孩子们提垃圾桶完全出自乐趣,有足够的内在动力。可是,外在刺激却慢慢将孩子们的内在动力一点点的腐蚀掉了。于是,等外在奖励撤销的那一刻,动力彻底消失,行为顿时终止。

2.外在奖励程度不够时。

当孩子喜欢小汽车,你非要奖励他一个洋娃娃,这种奖励刺激不到孩子,自然没有效果。

5岁的孩子奖励玩具,可行;15岁的孩子再奖励玩具,基本无效。

既然想要通过奖励,刺激孩子做事的动力,奖励的方式和程度就要拿捏适当。

太轻了,孩子不会往心里去;

过重了,不利于以后再次使用。

比如:5岁的孩子,你奖励他一部手机;那么10岁呢,奖励电脑吗?15岁呢,难道要奖励车子或房子?

【提醒】

这种外在奖励一般情况下都是水涨船高,一次比一次奖励程度更重的时候,才会保持同样的刺激效果。所以,父母切忌不要开头用力过猛,那绝对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3.当孩子越来越在意外在奖励,而忽略事情本身时。

当我儿子看到姑姑家对表弟实行“有偿家务制度”时,非常羡慕,回到家就和我嚷嚷着也要执行这个制度。于是,我和他约定如下:

做家务给报酬,只是一个奖励,不是必须的;即使没有奖励,也要参与家务劳动,因为这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

不能每一次做家务都谈钱,若是斤斤计较,则会取消这个制度。

妈妈希望,你是因为爱妈妈爱这个家去做家务,不是单纯的为了赚钱做家务。

当执行了两个多月后,淏仔虽然赚了一百多块钱,但是最初对赚钱的热情,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淡,后来竟然忘记了记账和结账了。再后来,这个制度就被淡忘了。

儿子依然在做家务,因为爱我,爱这个家。

如果我每一次让他做家务的时候,他都先问“做这个多少钱”,钱没有达到预期就不去做了,那么这不但不利于亲子关系,更会伤害孩子的价值观,唯“钱”论的心态,要不得。

(四)结束语

文章中举的例子都是用的“物质奖励”的外感报酬,便于大家理解。但是外感报酬不限于物质奖励,还包括排名、奖状、语言夸赞等。

希望这篇文章能带给大家一些思考,让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用“巧劲儿”,事半功倍。

同时希望孩子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擅长领域,不断进步,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强大的自信,拥有精彩的人生。

——END——

作者:皓月长歌正面管教,家庭教育讲师。家有两只神兽,挑战不断,成长不息。所写文字皆出自个人学习与实践,请大家建设性参考。如果你喜欢,欢迎关注我,让我们一起拥有更好的亲子关系,成为更好的自己。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不妥,请及时联系,侵立删,感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