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除了“火车大盗”的主线故事,里面还关注到了对那个时代黑人与白人的矛盾,女主Bertha自然和黑人Von是好伙伴,但是在Bill被抓且和Von开心交谈的时候,狱警称他为nigger lover,并且立刻上去暴力相加,而且之后Von以黑人的身份亦遭受到了一些别样的对待。影片是一个以火车为背景的1920s时代的《雌雄大盗》类型的故事,Bertha在父亲去世后搭上了一辆火车开始了自己的旅程,路上遇到了一个反抗铁路的罗宾汉式的人物Bill并与其一见如故,在接下来的旅程中又结识了Rake,还碰到了之前的好友黑人Von,在Bertha将几人劫狱出来后,四个人便踏上了劫掠火车的生涯。

看一些知名导演的早期作品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比如希区柯克早年钟情于三角恋的故事,黑泽明早年也拍摄过二战的宣传片,而《冷血霹雳火》作为马丁·斯科塞斯早年不甚知名的一部作品,虽然确然不如他之后的几部名作那般惊艳,但某些场景也确有值得回味之处。

因为这个名字《冷血霹雳火》实在过于草率,所以我先想换一下这部电影的称呼,电影原名《Boxcar Bertha》,Bertha是女主角的名字,而Boxcar Bertha更像是一个昵称,因为女主在电影的大半时间都是在Boxcar(火车车厢)以及火车沿线活动,因而与其叫做一个和片中内容,包括英文片名毫无关联的“冷血霹雳火”,我觉得类似《追火车的女孩》这样的片名要合适得多。

影片是一个以火车为背景的1920s时代的《雌雄大盗》类型的故事,Bertha在父亲去世后搭上了一辆火车开始了自己的旅程,路上遇到了一个反抗铁路的罗宾汉式的人物Bill并与其一见如故,在接下来的旅程中又结识了Rake,还碰到了之前的好友黑人Von,在Bertha将几人劫狱出来后,四个人便踏上了劫掠火车的生涯。

值得一提的是马丁在那个时候对于电影的控制权还并没有后期那样大,所以在投资方的要求下,加入了不少明显是讨好观众的桥段。比如说每隔二十多分钟就要有的裸体片段,比如结尾那场夸张的枪战,虽然这些的确不是马丁的风格,结尾枪战那一场确乎使得本片的可看度要高上不少。

在故事方面,电影在女主Bertha的塑造上下了很多大功夫,演员芭芭拉·赫希虽然之后拿到了连续两届戛纳电影节的影后,但是在本片拍摄时期尚还稚嫩,但这似乎也正好对应了Bertha的性格,看上去很大条但是内心很是精明,乍一看风情万种随时都会抛个媚眼,不过Bertha其实是个很专一,重情的人。

关于Bertha,一个很有趣的桥段便是她来到某地,看大家在扔骰子赌博,便上前也玩,赢了一次,大家怂恿她来第二次,结果第二次还赢了,她一直赢到第四次,然后收手。虽然这个赌博看上去是个纯概率的游戏,女主连赢四把运气也是好到爆棚,但是我不禁想着女主绝对不会如她表现得那样无知,也许那群男人正是以为她容易被骗,才会不断怂恿她再来一盘。

电影除了“火车大盗”的主线故事,里面还关注到了对那个时代黑人与白人的矛盾,女主Bertha自然和黑人Von是好伙伴,但是在Bill被抓且和Von开心交谈的时候,狱警称他为nigger lover,并且立刻上去暴力相加,而且之后Von以黑人的身份亦遭受到了一些别样的对待。除了白人对于黑人的偏见,在Bertha与Von重逢的桥段之中,Von带着Bertha进了一个黑人的酒吧,镜头不断打给那些黑人看向Bertha异样的眼光,可见黑人与白人的隔阂是双向且深重的。马丁在其初期的作品中亦能留下对于种族的关注,已经是值得肯定的事情了。

当然既然以“Boxcar”为名,Bertha的旅途自然起于火车,也终结在火车,虽然并不如《雌雄大盗》那般毫无来由,突兀的死亡,本片亦给了我们一个很精彩的结局。

Bill逃狱后Von带着Bertha与Bill重逢,但是警察立刻赶到并将两人捉走,而Bill被钉在火车车厢上让他流血而亡,此处显然是一个宗教的象征,虽然个人认为并无必要,不过至少从场景设置上来说,这样宛如殉道者的死法也是非常漂亮的。

Von赶到,杀掉警察,救了Bertha,但是火车开始发动,Bertha跟着钉着Bill的车厢一路跑,一路跑,只是这次,火车并没有能成为Bertha逃离或是与人相逢的福地,火车逐渐加速,Bertha被落在了远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