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毕竟,斩的都是自己的国防力量呀。由于樊爱能、何徽的溃逃,后周右军迅速崩溃,若非柴荣亲自补锅,后周恐怕就这此被埋葬。

公元954年3月。刚刚取得高平之战胜利的后周军军营却充满了肃杀之气。
“斩”!
“斩”!一天之内,周世宗柴荣将侍卫亲军将校以上70余人全部斩杀。
柴荣之所以要在大胜之后对自己军队进行“大清洗”,主要原因有3个。
1、这些人的表现,该杀。
2、柴荣急需立威。
3、柴荣不只是惩治首恶,而是一口气杀尽将校以上70余人,说明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奖惩、立威需要,而是为了下一盘大棋。

954年3月19日,决定后周命运的高平之战展开了。
由于樊爱能、何徽的溃逃,后周右军迅速崩溃,若非柴荣亲自补锅,后周恐怕就这此被埋葬。
一开战,后周军就发生了灾难性事件:右翼的侍卫亲军崩溃了。马军将领樊爱能、步军将领何徽引数千骑兵逃跑了,剩下的步兵齐刷刷临阵投降。

危难时刻,柴荣亲自率军迎战,身先士卒。张永德、赵匡胤率骑兵奋勇冲锋。在一众猛人的冲击下,北汉猛将张元徽被杀,形势逆转。柴荣猛冲,北汉撤军。
想想都后怕,若非柴荣、赵匡胤一众猛人的神级发挥,后周可能就被樊爱能、何徽坑死了。
这还不算完。
樊爱能、何徽在逃跑后,遇到了正急急忙忙赶往前线的后军刘词。
两位兄弟一见到刘词,就“热心”地告诉刘词:别去送死了,我们已经败了。
幸好刘词没听他们的忽悠,加速前进,才在傍晚抵达战场,一起追击,彻底击败了北汉军。
打仗的时候临阵逃脱,部下临阵投降!逃跑路上还散播谣言,劝阻后军参战。

这样的人,当然该杀。

不过,樊爱能、何徽还是在战后“厚脸皮”地回到了柴荣军中。
打了胜仗了,主子心情好,该能从轻发落吧。
他们打错了算盘,柴荣,此时正需要杀人。
或许因为仅仅只是郭威的养子,此前也没什么战功,自即位以来,柴荣一直被人看轻。
刘崇趁机来犯就算了,国内的大臣也不把他放在眼里。
出征前,群臣集体反对柴荣亲征。
当柴荣以唐太宗李世民也时常亲征来试图说服群臣时,老臣冯道的回答简单明了:陛下是唐太宗吗?

冯道,是混了几朝的老油条,绝对不是一个说话不知轻重的二愣子。他都敢这么怼柴荣,只能反映出:柴荣在群臣中毫无威望。
他们既不认可柴荣的资格、能力,也压根不怕这个螟蛉之子。
打了胜仗,柴荣让群臣认可了他的能力。
接下来,是时候让大家怕一怕他了。

正常情况下,“严惩首恶”就可以了,“余皆不问”。毕竟,斩的都是自己的国防力量呀。
可是,柴荣正准备继续郭威开启的强军之路。
军队,是国家的基石。军人,需要强健的体魄。因此,一支正常的军队,总是要裁汰老弱,引进新鲜血液。
中唐以来,无论禁军、藩镇军,都实行募兵制。士兵一入兵籍,就成了吃皇粮的职业兵。
因此,军队中的关系盘根错节。一般的将领为了获取士兵的支持,一般不会主动裁汰更新。
这就使得五代军队出现了两个顽疾:
1、暮气沉沉,战斗力下降
曾经常年嚣张的河朔三镇,他们本应在晚唐五代的风云中迎风而起,然而,他们却在朱温、李克用等新军阀面前不堪一击。
这正是因为军队关系盘根错节,暮气沉沉,战斗力下降。
2、骄兵悍将

一旦正常的赏罚制度难以推行,士兵们往往会变得跋扈骄傲,难以制衡。
高平之战中,侍卫亲军的表现,正是这两个顽疾的爆发。
他们暮气沉沉,战斗力不足,一遇到危险形势,就不服调遣,擅自逃跑或投降!
谁做皇帝我不管,我只是要吃皇粮!跟谁吃不是吃?
柴荣,正准备进行“大清洗”,裁撤弱军劣将,提拔有才之人。
王朴、赵匡胤,及宋初开国风云人物,多是在这个过程中被提拔起来的。
把刀砍向侍卫亲军,不仅仅是出于战斗力的考虑,还主于集权的考虑。
自后唐以来,侍卫亲军,成为了禁军中的主要力量。后晋、后汉,更是以侍卫司统领禁军。
禁军军权过于集中,非常危险。

因此,后周时期,开始在禁军中另建殿前军。
随后一段事件,强化殿前军,弱化侍卫亲军,成为了后周加强集权的重要工作。
在此之后,后来的侍卫亲军步军指挥使李继勋等人因作战不利而被贬官,而以张永德、赵匡胤为代表的殿前军将领的地位、功勋却在不断提高。
总的来说,柴荣一日斩杀70余将,既是出于正常的赏罚、立威需要,更是出于强军、集权的考虑。
在柴荣的努力下,后周军一改顽疾,战斗力迅速提高。
遗憾的是,柴荣英年早逝,既来不及一统天下,也来不及将合理的权力格局传给下一代。
最终,点检(殿前都点检)做天子。柴荣和郭威亲手开创、发展的后周王朝,最终被他们亲手建立、发展的殿前军轻松地取而代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