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眼具有独特的解剖、生理特点针对不同年龄组、不同形态的儿童白内障应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有些手术方式是根据儿童眼术中情况随时改变的这需要手术医生不仅具有娴熟的白内障手术技巧还要了解儿童眼的解剖功能参数手术中实施不同的手术方案以追求儿童手术后最大的视功能康复。

1、儿童白内障手术切口选择巩膜隧道还是角膜隧道

儿童眼实施白内障手术都有可能发生青光眼巩膜切口需要剪开结膜促进结膜成纤维细胞和炎性细胞的增生可以导致小梁切除术的失败因而更多的白内障医师选择角膜隧道切口。但是最近研究显示只有37.8%ASCRS会员和26.9%AAPOS会员在儿童白内障手术中选择角膜隧道切口。为减少儿童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发生国外医生选择巩膜隧道切口并且手术完成时缝合切口。由于年幼的角膜组织在隧道处易混浊通常情况下在婴幼儿手术中我们选择巩膜隧道切口。对于年长的儿童当植入折叠式IOL时使用角膜隧道切口。

2、如何在儿童眼完成一个完整的连续环形撕囊(CCC)

使用高分子量的粘弹剂压平前囊膜加深前房使前囊膜松弛抵抗巩膜塌陷引起的玻璃体前突。在撕囊过程中从瞳孔中心开始经常不断地调整撕囊口的大小、形状和方向反复抓住连续撕囊的根部调整方向按计划的路线撕开。由于囊膜的延伸最后完成的囊膜开口比开始时大经常是在撕囊过程中部分晶状体物质由于玻璃体前突作用产生的眼内压力而突入前房此时可先吸除晶状体物质后再完成CCC。

3、彻底清除晶状体物质

儿童白内障是软性晶状体物质容易吸除然而其目的不仅是彻底吸除晶状体物质还有残留的纤维或丝状物其中包含大量有丝分裂的活跃细胞这些细胞可逐渐增生迁徙到视轴而引起视轴混浊尤其是婴幼儿眼的皮质似树胶状与囊膜粘连紧密利用超声乳化仪的自动注吸部分彻底细致地清除晶状体物质是儿童白内障手术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4、后囊膜撕囊和前部玻璃体切除在预防视轴混浊中的作用

众所周知后囊膜和玻璃体前表面可作为细胞增殖的支架。手术后晶状体上皮细胞、化生的色素上皮细胞、渗出物和来自血-房水屏障破坏的细胞均黏附其上引起视轴混浊。因此许多医生将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PCCC)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AV)作为儿童白内障的常规手术。但是后囊膜作为眼球前后节之间的生物学屏障从理论上讲不应被清除这种学术上的争论一直存在。多数在后囊膜保留完整的病例中发生明显视轴混浊最常见于术后18个月-2年所以我们认为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对婴幼儿白内障处理是必要的而对于较大年龄儿童若在2年左右能配合Nd:YAG激光可以保留后囊膜。我们的经验是:8岁者要保留完整后囊膜。

5、处理后囊膜的时机

多数医师倾向在行白内障手术的同时处理后囊膜并进行前部玻璃体切除。黄斑囊样水肿和视网膜脱离在儿童眼术后发生率比想象中低这取决于儿童眼玻璃体形成状态、高质量的玻璃体切除技术、锋利高速的切割速度等。Nd:YAG激光通常应用于二期后囊膜切除其复发率为28%因为激光不能解决玻璃体前表面提供晶状体纤维生长产生的二次混浊。后囊膜打开可以通过手工撕囊或使用玻璃体切割头完成后囊膜切开联合玻璃体切除可以在IOL植入前/后进行其方式各有优势。

6、前部玻璃体切除的最终目的和程度

多数医生认为充足的中央玻璃体切除可使增生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及化生细胞失去以玻璃体为支架产生的视轴混浊。我们从多年手术经验得出:任何突出于后囊膜切开平面的玻璃体都应去除切除深度只是在不放置后节玻璃体切除可视系统的手术显微镜能见到的部位就可以了。

总之针对儿童眼解剖生理的特殊性采用不同手术方式都是为了获得儿童白内障术后视功能的重建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再次手术的几率我们对于每一个患儿选择的不同手术方法取决于患儿的综合因素和医生的手术习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