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零年五月二十九日》《二零二零年五月三十日》——这是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历时数月筹备的疫后复演首台演出,以特殊名称纪念这段剧院停摆的特殊时期。演出以全场80元公益票价对外发售,5月22日开票当天3分钟售罄。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从疫情防控准备到舞台音响升级、剧院空间改造、业务创新,文化广场在重启之际,为即将到来的观众送上了定心丸。
正门口的智能测距设备
红外热成像画面
进场要过三关,医护人员驻场
在防疫常态化的当下,怎样为观众营造一个真正安心的观剧环境?
文化广场党支部书记陆以威介绍,在正式进入剧院观演之前,每位观众都需要经过三道“关卡”。
“首先是出示三个二维码,凭这三个码可以通过门外的快捷通道。”观众需要在正门外扫描“剧院现场码”进行实名登记,收到确认短信的观众即可出示现场码、电子票码、“随申”绿码通过。为提高入场效率,“剧院现场码”也会于观演前一天发送至购票人,观众可提前进行信息登记。
正门口,一架长着两只“触角”的机器引人注目,“这是我们特别设置的‘啄木眼’智能测距设备。”陆以威解释,它能够配合另一台红外热成像测温仪,自动测温并根据实际观众的密集程度作出警报,避免观众的聚集和拥堵,这便是入场的第二道“关卡”。
随后,剧院会为每位入场的观众分发口罩、复核票码,再进行例行安检之后,观众就能走进久违的大厅,“隔排隔座”观看演出了。
“我们的每场演出都会有两位医护志愿者驻场,全程提供医疗保障。”陆以威说,开演后,若有观众出现发烧、咳嗽等不适状况,会及时引导至指定休息区域进行诊断,或至备用包厢继续观演。
此外,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关于印发〈剧院等演出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等的通知》等有关文件要求,文化广场践行着更全面的卫生清洁举措,每日多次的清洁消毒、在空调机箱内增配紫外线消毒灯、关闭中央空调回风系统……在入场管理方面,演职人员、工作人员同样需要接受严格的防疫检验。
目前,文化广场已配齐测量设备与防护物资,除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各公共空间如洗手间、饮水间、休息区域也配备了充足的免洗洗手液等消毒物品。
同时,剧场内外设置了提示牌、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观众须知和实时空气质量报告,加强疫情防控知识科普宣传。
另外,文化广场各官方购票渠道支持“扫码入场”,尽可能减少交叉接触。
演出期间,“广场小白”微信号也会为观众提供全程无接触服务。
文化广场音响系统测试现场
升级舞台音响,改造剧院空间
在关门的空当期,历时近3个月的舞台音响升级是文化广场的重要工作。
“我们2019年就有接近300场演出,舞台空当期非常少,这个主剧场也用了近10年,音响系统的很多问题是我们一直想去解决的,现在利用疫情的空当期就可以做一些大的系统更新。”
在音响系统试听会上,文化广场舞台技术部经理关达豪介绍道,“每个演出团队对音响系统的需求都不太一样,这次升级就能够提升整个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满足不同类型演出的需要。”
工程主要从以下方面着重改善:一是主扩声音响的中央声道,将原本服役了近九年的9个点声源音响,升级成了一组JBL最新的旗舰级小尺寸线阵列A8,对于音乐剧等重视中央声道使用的演出类型,在音质上会有较大改善;二是针对1-3层观众席中比较特殊的“偏僻”区域,增加了共24个小尺寸延时补声喇叭,和7个流动安装的舞台前区补声喇叭,新增的喇叭从观众的正面覆盖,配合主扩声线阵列,不仅可以补足不同区域的声音清晰度,同时也将加强声音的舞台定位感。
新增的补声设备
“对观众来说,这次改造从声场均匀度、主扩声系统的整体音质等方面,都能给大家带来更满意的效果。”关达豪说。
除了改造舞台音响,文化广场对剧院空间的改造计划也值得一提。
随着观众观演需求的逐年增加,文化广场希望改造后的新空间能够有更串联的布局,除现有演出动线之外,还欲打造观演、休闲娱乐相结合的整体动线,实现观众在剧院空间顺畅流动,形成全新的剧院感受。
另外,剧院二楼两侧观众休息区将改为会员体验中心,并新增大堂衍生品销售区域和新建票房。
升级改造后的文化广场将更方便观众购买衍生品、充分满足会员观演服务需求。这些改造计划将在剧院九周年(2020年9月23日)前完成。文化广场的户外舞台,也将于近期逐步恢复使用,拓展演出品类、增加使用场景。
基于空间的多样化改造,文化广场自身的业务也在不断创新。
全新升级版的“剧院开放日”将会融合小白活动和文创市集在6月的第一个周末重新回到线下;线上版“广场小店”不断选择优质好物;“导览写真”摄影服务也正式上线,母亲节当天文化广场邀请了医护工作者成为首批体验者,定格下一张张特殊的合影。
疫情没有让文化广场停下脚步,反而催生出它潜在的凝聚力,如今它已整装待发,为开门迎客做足一切准备。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