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国际上主流的自行火炮大多采用155毫米口径,常规炮弹射程也大多增加到20千米左右,70式与他们相比没有优势,虽然在80年代初研发了可浮渡的型号,仍然避免不了被放弃。70式存在的问题,就是原本为步兵战车设计的底盘,并不能可靠的承受122毫米榴弹炮的后坐力,加上该炮重达2.45吨,70式底盘行走部分故障率较高,也没有浮渡能力。

建国之初,我军曾获得了一些SU-76等型号的自行火炮,这些装备对于当时的我军来说属于急需的装甲武器,但是在国际大环境中对比起来,这些数量不多的SU-76已经远远落后于同时代装备。
经过50年代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些工业体系,具备一定的装甲武器生产研发能力。到6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计划自研履带式自行火炮,以满足我国不断发展的坦克部队对该类型武器装备的需求。
对于自行火炮这种武器,我国当时只有苏系装备的使用经验,也缺乏和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交流,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从简单的型号入手。
当时我军已经列装了63式履带装甲运输车,和54-1型122毫米榴弹炮。63式是我国第一款自行设计并建造的履带式装甲运输车,具备两栖浮渡能力,各种衍生型加到一起产量近8000,是一种可靠的装甲运输底盘。至于54-1型火炮,它从苏式M1938型牵引榴弹炮改进而来,在60年代尚可使用,还不算过时。
国产自行榴弹炮计划用63式底盘直接搭载54-1型火炮,1969年第一辆样车制造完成。样车结构很简单,在63式底盘的后部乘员舱设置战斗部,为无炮塔的敞开式结构,122毫米火炮就直接布置在那。为了提升炮组的防护力,火炮安装了一面向后弯折的炮盾,战斗部位置的车体装甲也向上延伸了10厘米。
这辆样车很快送往部队进行野外测试,在完成了1000千米的长距离越野行驶,以及386发炮弹的实弹射击后,样车基本通过了各项指标。
1970年,国产自行火炮定型,准备进入量产,它的正式名称是“70式122毫米履带式自行榴弹炮”。同年年底,有20辆自行火炮开始进入部队服役,但是在蒙古地区训练时,这批火炮表现并不好,出现了一系列的故障,被迫紧急召回。
原本打算继续对70式进行技术攻关,因为资金的缺乏加上一些其他原因,70式的研制工作被迫暂停,在新的底盘研制成功后才恢复。
70式存在的问题,就是原本为步兵战车设计的底盘,并不能可靠的承受122毫米榴弹炮的后坐力,加上该炮重达2.45吨,70式底盘行走部分故障率较高,也没有浮渡能力。
新的装甲底盘并非只为70式研发,它同时也应用于63式装甲车,主要的改进就是将4对负重轮增加到5对,适当延长了车体,每侧安装3个筒式减震器。
1975年,新的样车问世,经历了严寒、酷热、高原等一系列测试之后,它被认为达到了设计指标。70式自行火炮的产量并不高,总共只有126辆。
70式自行火炮全重15.4吨,长5.654米,宽3.07米,高2.792米,最大时速56千米,最大行程450千米,乘员7名,主武器为一门方向射界左右各22.5°,高低射界-2.5°~63°的122毫米榴弹炮,备弹40发,最大射程11.8千米,车内携带67式机枪用以自卫。
其实不难看出,70式本身是一个简单的武器装备,它仅仅是解决了火炮的行动问题,就和二战时期的M7“牧师”一样,在7、80年代,它的性能已经过时,反应速度太慢。
它的主要问题是火炮型号太落后,射程太近,威力太小,以及火控系统落后。当时国际上主流的自行火炮大多采用155毫米口径,常规炮弹射程也大多增加到20千米左右,70式与他们相比没有优势,虽然在80年代初研发了可浮渡的型号,仍然避免不了被放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