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今夜翻阅旧版书有了一个新的醒悟,就是过去出版的图书没有华丽的包装,却有厚实丰富的内容,就连报道图书出版和评述图书内容质量的期刊如《读书》之类,也是素面朝天,如清水芙蓉。过去想的大多是纸质书出版不景气是受到数字出版和人们阅读习惯的变化所致,自身公司图书策划业务的亏损也与大环境有关。

夜间随手翻阅枕边的期刊《读书》,出版时间是31年前,封面简洁也简陋,内页纸张更嫌粗糙,但依然可嗅墨香,其内容读起来不忍释卷。

忽然想起来,本是做图书策划的公司已经近三年疏离这一主营业务了,过去每年至少会完成三五本或七八本书的策划以及编辑、制作业务,可现在,前年签约的一本书至今还在“编辑中”。

何以如此?是啊!为什么会如此这般?过去想的大多是纸质书出版不景气是受到数字出版和人们阅读习惯的变化所致,自身公司图书策划业务的亏损也与大环境有关。


书刊编辑学

但是,今夜翻阅旧版书有了一个新的醒悟,就是过去出版的图书没有华丽的包装,却有厚实丰富的内容,就连报道图书出版和评述图书内容质量的期刊如《读书》之类,也是素面朝天,如清水芙蓉。

再看这些年占据书店显要位置的书,几乎全是精美得不能再精美,豪华得不能再豪华,真的让人眼花缭乱,感叹不已!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本人在书业浸润多年,算是能看出门道的业内行家,信手拿过一本书看封底定价,不由得惊叹又感喟:这还是书吗?


旧版书收藏《屈原》《白居易》

我想,这样“一分价钱一分货”的书,或许是专门为两种人准备的,一是给在学子女买书的家长们,他们中不管是不差钱的还是差钱的,出于“望子成龙”的心愿,不管书价高到什么程度,那也要情愿或不情愿地掏腰包出钱买买买。

生意场上常说,女人和孩子的钱最好赚,殊不知,到了书店,应该是把女人和孩子“打包”在一起,不管多贵的书,不管钱包鼓不鼓,那也要买买买。

买高价书的还有一种人,那应该就是把图书当成书架填充物的显贵富豪,行话说是“压书架”以作装饰,几乎全是精装大开本,这一类的书即便拦腰打折,也不是普通人说买就买得起的。

我顿悟:知识什么时候变得不如包装重要了?我们这些书业经营者什么时候变得只卖包装而忽略内容(知识)了?

我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虽然无法抗力纸质书出版的颓势,但我们如果把作为普通大众精神食粮的图书做成了只供小众消费的“香奈尔”,那我们就不应该怨天尤人,而应该深刻反思自省了,难道不是我们自己把图书市场给毁掉了吗?

当然,有出版业内人士会与发达国家的书价相比,而为自己的高书价申辩或许有些道理,但绝不能成为“重包装轻内容”的理由,只要看一看有多少重要的学术著作无处出版或不得不自费出版,就足以证明当下图书出版存在怎样严重的问题。

据权威统计,近年来我国国民人均纸质书阅读率一直稳中有升,网上线下依然不乏买纸质书的人,如果更多考虑到蓝领和低收入阶层的需求和购买能力,多出版发行一些书价相对合理或低廉的图书,对图书出版者和阅读者未必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笔者书柜

在我自己的书架上,有相当一部分书定价在1元以下,当然都是二三十年出版的图书。我匡算了一下,以那些年书的定价乘以三十或五十的倍数来定价当下的书行不行,能不能不要再提价了?请算一算大家的经济收入是过去的三十或五十倍吗?

作为业内人我自然知道问题积重难返,但还是希望给更广大的普通人出版一些包装(装帧)不那么豪华精美,内容厚实丰富,价格不甚昂贵的图书,这不仅仅是培育大众图书市场,更是对大多数普罗大众精神财富的尊重和保护,否则也是一种谋财害命。

曾多次看到有关“图书论斤卖”的媒体报道,心情很是复杂,一方面有的书也只配论斤卖,但是,如果书中承载的知识也沦落到论斤卖,那就不能不是一种文明社会的悲哀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