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第一书记丨李沁伦:探索"红色+绿色"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荥河镇烈士村是荥经县较偏远行政村,地处中高山地带,于2013年被确定为31个省定贫困村之一。全村41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14年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村民依靠落后、零散的小农经济以及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农民增收致富难度大。2019年以来,该村第一书记李沁伦结合村中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红+绿"融合发展特色路子。如今的烈士村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基础设施愈发完善,群众幸福感、满意度不断增强。

李沁伦说。"刚来村里时,他心里也没有底。那时村集体经济仅1万2千元",通过实际走访调查后他发现,烈士村有1200余亩茶园,还有优质红色文化资源。但茶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村民科技意识不强,收入并不乐观。"要想致富,就得有产业。现在烈士村有这么好的产业基础,何不在这上面下功夫,为村民蹚出一条致富路呢?"经过深思熟虑,李沁伦带领驻村工作队探索出了一条"红色+绿色"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在村里的这些日子,李沁伦从发展产业入手,和村民有了感情、建立了信任,村民们都愿意把心里话说给他听。村民陈修华是单亲妈妈,离异后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同时还要照顾年迈患病的母亲,无法外出务工,家里也没有什么致富产业。

李沁伦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帮助陈修华申请帮扶资金助其发展种养殖业,并申请岗家山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特殊公益性岗位增加收入,陈修华一家生活得到明显的改善。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李沁伦心里牢记着这句话。他用真情、真心与实干将烈士村变成了他的第二个家,赢得了村民的信赖和称赞。

雅安:1至4月260个市重点项目 完成投资超100亿元

日前,记者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1至4月,我市260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5.8亿元,完成年计划投资的33.9%。其中133个续建项目完成投资76.8亿元,完成年计划投资的40.5%;127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已开工67个、开工率52.8%,完成投资28.9亿元,完成年计划投资的23.6%。

从省、市重点项目推进情况来看,峨汉高速、成雅快速通道、雨名快速通道、雅安熊猫会展博览馆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加快推进;项目投资是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自2月中旬以来,我市坚持抓项目稳投资,加强粮食、救灾物资储备,及时出台用水、用电、用气临时价格优惠政策,分区分类大力推动项目复工开工。

各级各部门倒排工期、对标对表挂图作战,精准掌握项目开工复工的时间和方案、人员返岗到位情况、防疫物资储备情况、人员管控等关键信息。

第一时间对企业形成"问题提出、受理、督办、答复"的闭环措施,解决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难题,不断为开工即冲刺打下良好基础,为加快项目推进"添砖加瓦"。

下一步,我市将紧盯"两区四新城"建设,推动项目、吸引投资,持续培育壮大"5+1"产业,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合作力度,在大健康产业、大数据产业、绿色纺织产业等方面签约引进重大项目,发展潜力逐步释放。

广元:这个广元小伙儿火啦!他在全国两会上建议加大粮食生产保障,让种粮的人能挣钱!

李君,全国人大代表,十八届共青团中央常委、四川省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苍溪县岫云生态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不仅是保障社会平稳发展的基础,也是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乃至全球的农业、工业、经济等领域遭受巨大打击,越来越多的人对粮食安全保障表示疑问与担心。

随着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如何平衡未来人口持续增长与耕地不断减少的双重压力,弱化愈发频繁的全球突发事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李君认为,这值得下大力气解决。他认为,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人口大国,应该立足于国内,坚持自给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调控作用,通过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农业粮食生产,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如何加大粮食生产保障?李君在相关建议中提出,首先要摸清存量,对目前全国各地粮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保障投入。

他解释到,农民了解农业政策的渠道少、时效差,真正能落实到位的资金和资源相对较少也不够及时,加之农业参保意识弱、保险赔付额低,农民存在较大的生产风险。因此,要强化各级政府的粮食安全保障意识,实行粮食生产督察考核。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力度,将粮食生产各项惠农政策做细、做实,增强奖补措施对农户的激励作用。还要加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强化理赔流程政府督导,做到应保尽保、应赔尽赔,免除农户后顾之忧。

同时,他建议要强化新农人素质培养,大力推行农业科技服务。建议权威机构开展新农人资质考核认定,政府引导多种形式的资源整合,实现农业科技服务推行的因地制宜。

此外,李君认为,还应该优化粮食保护价调整规则。他说,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受粮食价格的波动影响极大。价格高,农民管理越细致,投入高,产量高,质量也高。但如果价格过低,极易出现敷衍性种植,或者只种植自用的粮食。因此,他建议要优化粮食保护价调整规则:首先,制定的保护价要能够补偿生产成本并保护农民获得适当收益;其次,要按质论价,适当拉开不同品种粮食之间的差价,鼓励农民生产优质粮;最后,要适当调整保护价收购范围,引导农民科学种粮,促进粮食供求平衡和结构优化。"让种粮的人能挣钱!"

最后,他提出,要稳定耕地面积,创新经营形式。他在建议中具体指出,要出台政策严格限制耕地撂荒,强化政府监督职责,对连续两年抛荒丧失耕种能力的耕地实行无条件回收。对于地方上报的撂荒面积要进行全面核查,确保对撂荒土地情况掌握准确。同时,要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偿流转,培育和扶持种粮大户、专合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促进粮食规模化生产;或者充分发挥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组织农民适当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紧密联结农民与粮食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广元:金银花开出群众增收"致富花"

近年来,朝天区羊木镇新山村围绕"一村一品一园区"、"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利用当地的闲置土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金银花产业,为当地群众开辟了一条"金银花致富路"。

眼下,正值金银花采摘收获的时节。近日,在羊木镇新山村的金银花产业基地里,记者看到,树枝上的一簇簇金银花朵长势十分喜人,这些天,村民们正抢抓晴好天气采摘金银花。

今年65岁的赵春明是新山村4组的一名贫困户,自村里发展起金银花产业以来,他便把家里的土地流转了出去,除了能拿到土地流转资金以外,闲暇之余,他还到基地里务工挣钱。

"我们流转了一亩土地出去发展金银花,每年还有365块钱的土地流转费收,另外一个每天在这个里面打工可以挣个六七十块钱。"赵春明说道。

新山村的金银花产业基地是2018年底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资金和政策帮助机遇建立起来的,当时,村里与广元天盛德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200余亩土地流转合同,选择栽植品种为"百花一号"的金银花,该品种具有产量高、适应能力强等特点。今年初开花,一棵树可以产4-5两鲜花,预计产量可达2万斤,产值约50余万元。到了盛产期,每棵树可以产一斤左右鲜花。

"我们这个园区是260亩,达到盛产期的时候整个园区的收益可以达到80多万左右。在良好的市场背景下,基地将以花为媒,发展特色的产业游,让金银花成了当地群众增收的致富花。"赵胜彬说道。

除金银花以外,新山村还建成了800亩小水果,300亩核桃等特色产业示范园,和广元灰鸡、生猪、肉兔、肉鸭等养殖园18个,实现了"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羊木镇新山村党支部书记王思祥向记者说道,"下一步,我们将完善各产业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巩固壮大集体经济,并通过我们的电商平台将我们新山村的农副产品进行线上线下销售。2019年电商金额达到130余万元,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0余万元,通过发展产业持续带动当地老百姓致富增收。"

5、广元苍溪九燕村:电商扶贫 拓宽销路促增收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苍溪县五龙镇九燕村把电商扶贫作为促农增收、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抓手,多举措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让农产品插翅远飞,既要卖得出,也要卖得好。

一大早,电商企业的工作人员就来到了五龙镇九燕村,收购农户家的土鸡和鸡蛋等农特产品。年初受疫情影响,村民程九珍家中的土鸡和鸡蛋出现了滞销,村两委及时帮她牵线搭桥,与电商企业签订了农产品代销合同,滞销的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村民程九珍告诉记者:我们养的鸡卖不出去蛋,自己就吃,多的就坏了,今天电商平台签的合同,今天又卖一千个蛋,二十几只鸡,卖了三千块,我很高兴。

借助电商平台走向全国市场的除了家禽外,还有当地的蔬菜、水果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当天,8户贫困户现场和电商企业签定了代销协议。一上午的时间,村民们就卖出了8000多元。

广元千业农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唐绯表示:以消费扶贫、以购代捐的模式与贫困村、农户签订农产品代销协议,老百姓有什么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什么产品,现在月销售额达到5万余元并持续增长,我们给他们提供技术指导,他们的产品质量过关,我们销售他们的产品,就保证的品质,也为老百姓提高了收入, 为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下一步,村里将利用电商进农村的契机,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帮助农户把本村的农产品带出深山、走进城市,卖出好价钱,让群众的日子更宽裕,生活更富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