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與英雄的惺惺相惜是第一是看眼緣的,第二是看性格是否投緣,比如諸葛亮對馬謖一見就非常喜歡,聊下來覺得更加離不開,而劉備就不以爲然。

馬謖其人也不是徒有其表,他還是有點真才之學的,他從小就刻苦研究兵法,對兵法的理解十分透徹。


馬謖如果沒兩把刷子,能忽悠住諸葛亮?何況諸葛亮其人對帶兵打仗並不是很拿手,軍事理論方面他還不如馬謖,《三國演義》將諸葛亮演繹得太過完美,其實事實並非如此。

根據《三國志》記載說馬謖擅長拍馬屁,所以諸葛亮喜歡他。諸葛亮也不傻,怎麼可能喜歡一個人,僅僅因爲他善於拍馬屁呢?人與人互相交往,除了投緣,還有“互利”,也就是說首先你得有點料,其次你要是一個對對方有用的人。

馬謖的長處正好是諸葛亮的短板,諸葛亮把馬謖當成親兒子,他對馬謖的感情超乎了一般的感情。

而馬謖臨死前寫信還表達了對諸葛亮的深厚感情,說他今生結識諸葛亮此生無憾,這種感情也是真摯感人的。


諸葛亮受劉備託孤後壓力很大,以他的才能,擔當此任略有喫力,所以他需要馬謖的理論知識爲他裝點門面,也幫諸葛亮樹立在軍中的威信。

他經常招馬謖來談話,一談就是半夜,馬謖的軍事理論給諸葛亮提供了很多靈感,所以他在第一次北伐中力排衆議,舉薦馬謖擔任先鋒。

如果馬謖能珍惜這次機會小心行事,他就會立下大功,也會成爲蜀國最重要的大將,地位僅次於諸葛亮,可惜馬謖草率輕敵,又比較冒進,街亭失敗後,諸葛亮對他失望至極。

爲了樹立自己在軍隊中的威信,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然後親自弔孝痛哭流涕,對他的子女加以善待。諸葛亮這一系列行爲說明了他對馬謖的看重,馬謖並不是他心裏願意斬的,但他如果不斬,就成了逆臣,會降低在軍中的威望,因爲劉備臨終留下一番遺言,而諸葛亮沒有遵守。


劉備留下什麼遺言呢?

劉備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這兩句話雖算小,結果字字應驗,這說明劉備比諸葛亮有眼光嗎?

劉備甚至認爲,馬謖不除,對蜀國是個危險的事,諸葛亮也不聽,結果蜀國差點敗亡。

劉備作爲一個君主,他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角度跟諸葛亮都有不同,他希望政權穩定,而且他很提防馬良他們兄弟倆會制衡他的兵權,本來馬良的權力已經不小,如果馬謖再被重用,那劉備的地位就危險了。


所以劉備讓馬謖做文職,什麼縣令、太守,處理的都是一些瑣碎的事,馬謖是一個狂熱的軍事迷,他對瑣碎的工作不擅長,也不感興趣,對老百姓糾紛之類的事尤爲頭疼,不擅長處理民事糾紛。所以這跟劉備留下一個華而不實的印象。

而且劉備每次一提到打仗,馬謖就滔滔不絕地講半天,劉備想,這人本職工作做不好,廢話倒是蠻多的,所以對他更加不喜。

劉備覺得馬謖的理論知識他用不上,劉備所需要的是諸葛亮這樣能爲其三分天下的大戰略家,而且諸葛亮在處理朝政瑣事上能力遠比馬謖強,也比馬謖更有耐心。

在劉備統治時期,馬謖始終沒機會參加戰鬥,這造成了他一肚子理論,但卻缺乏戰鬥經驗,所以在真正的戰役中難免會手忙腳亂。


馬謖是無用嗎?其實馬謖的無用,也是劉備造成的,他不信任他,寧願用那些沒讀過書,但身經百戰的武將,也不願意相信熟讀兵法的馬謖。

馬謖的“不堪用”是被劉備的不信任造成的,也是可惜了這樣一個人才,而諸葛亮力排衆議啓用他,卻讓馬謖急於展示自己而落入圈套,僅一次失敗就導致這樣一個人才的死亡,也是可惜、可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