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随着俄制战机出现在利比亚,俄军部署动向极受外界关注。俄媒5月27日披露的一组图片显示,俄北方舰队旗舰、唯一一艘在航的基洛夫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彼得大帝”号(099)已经准备出航,这艘号称能够携带500枚各型导弹的核巨兽,其实以现代标准来看,作战能力很难发挥。
俄罗斯媒体发布图片显示,蛰伏了约1年的“彼得大帝”号目前在俄北方舰队母港——北莫尔斯克紧张备航,舰员已上舰,去年4月6日,它曾和光荣级导弹巡洋舰“乌斯季诺夫元帅”号一起离港,赴巴伦支海进行实弹演练,随后1年多时间,这艘采用核动力的巨兽始终在港口维护中。
“彼得大帝”号是满载25000吨级的1144型“基洛夫”级(俄称“海雕”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的4号舰。1986年,它在波罗的海造船厂开工,在1989年下水,谁知随后发生了苏东剧变,独立后的俄罗斯经济凋敝,直到1998年,这艘代表苏联“红海军”最高水平的“遗腹子”才进入俄海军服役。
“彼得大帝”号是1144.2型,技术状态上和前3艘“基洛夫”有一定差别。
“彼得大帝”号的短程防空能力是4艘舰中最强的,直升机起降平台两侧,布置有8组8单元合计64枚垂直发射的“匕首”短程舰空导弹,也就是著名的“道尔”机动式地空导弹的舰载版,舰艏据说留有同等数量的空间布置“匕首”,所以有资料说它一共装了128枚,不过比起“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航母上的192枚(24组)还是少很多。
而前3艘“基洛夫”级只有2组“OSA-M”短程舰空导弹,合计备弹40枚,“拉扎列夫海军上将号”(“伏龙芝”号)曾在舰艏测试性装过,但没有实战部署,“OSA-M”舰空导弹采用了独特的可升降双联发射架。
在舰载近防武器上,“彼得大帝”号和1988年服役、如今正在现代化改装的“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号(原“加里宁”号)一样,都有6组“卡什坦”弹炮合一近防系统(前2后4),除了2门6管30mm加特林速射炮之外,它装有8枚9M311近程舰空导弹,它射程比“匕首”短一点为8公里,后者是15公里,“卡什坦”备弹为144枚。
在对海打击手段上,“彼得大帝”号和前3艘姐妹舰差别不大。
舰艏有20个P-700“花岗岩”(北约叫SA-N-19“舰毁”)重型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发射井,它看似是垂直发射系统其实内部是倾斜60度发射的,导弹弹头重量高达750公斤,射程超过500公里,不过这种导弹既没有隐形能力,也没有掠海飞行能力,也不能像“战斧”导弹一样在2500公里上对纵深目标精确突击,虽然威力巨大却严重过时,这也是“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号大幅“魔改”,要把“锆石”、“口径”等新型导弹弄上舰的原因。
远程防空能力上,“彼得大帝”号也远不如我国的052C/D和055型驱逐舰。
在“花岗岩”发射装置之前,是96枚(12组8单元)S-300F“暗礁”远程舰空导弹的“左轮”式垂发装置,“彼得大帝”号的“暗礁”,有一半数量为改进型的S-300FM型,发射新型的48N6E2导弹,射程从最初的90公里增加到200公里。
因此“彼得大帝”号的舰桥上换装了一部和我国051C型驱逐舰上类似的“墓碑”无源相控阵火控雷达,但舰体后部仍有一部3P41“波”火控雷达,它的外形和名字一样,非常不可描述,两种导弹和配套制导雷达混搭,再加上恐龙时代的对空对海远程搜索雷达,防空效能和多面阵相控阵雷达不可同日而语。
也就是说,“彼得大帝”号的近程舰空导弹总数是208枚(64枚“匕首”和144枚“卡什坦”),96枚“暗礁”用于远程防空,20枚“花岗岩”用于远程反舰,搭载各型导弹中大部分都是用于“防身”的,大型对海对空导弹数量是116枚,和112个通用垂发的055数量上是差不多的,由于“彼得大帝”号还有2个5联装533mm重型鱼雷发射管,就算加上20枚“瀑布”反潜导弹,数量上也只有344枚,500枚导弹的说法显然注水了。
应该说,这艘核巨兽虽然看起来威风八面,但使用费用高昂,维护极为不便,“花岗岩”和“暗礁”导弹的作战性能也远远跟不上时代,“彼得大帝”号难得出航一次都要趴窝大半年,英雄难有用武之地,对俄罗斯海军来说是最昂贵的一块鸡肋。
『我是尤里,今天不谈复仇先聊点别的,喜欢我的观点就关注本菜的百家号吧!任何未经授权转载,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