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如神机妙算孔明,英勇神武关云长和末代枭雄曹孟德等,苏东坡也在诗中感叹过当年英雄豪杰数不胜数。孙权能在这样的时代脱颖而出,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让其对手赞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意思是生儿子就要生他那样的,可见他是十分优秀的一代枭雄——富有智慧,善于谋划。但是也有不少人评论他说薄情寡义,为什么这样的批评一直依附在他的身上而洗刷不掉呢?

首先,吴国的建立离不开他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前期大量精力和时间的投入,如果不是孙策意外被刺杀,这皇位是否能轮到孙权坐,结果并不是很明朗的。

此外,当时的传闻甚嚣尘上——说他和孙策感情很好,经常跟随孙策外出打仗,孙策还经常同他推心置腹说江山以后与他共享,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来二去就埋下了孙权野心的种子。

孙策待他这样真心诚意,出于让弟弟继承皇位名正言顺的考量,被刺后那么危急的时刻,还不忘对心腹说让他继位。而孙权登基后追封父亲为皇,尊为始祖;孙策仅为王,王与皇之间的区别不需要笔者赘述了吧?也怪不得有人说他薄情寡恩了。

那么孙权到底为什么要留下一个“忘恩负义”的把柄呢?

我们先从当时的政治形势来分析一下孙权这么做的原因。首先,孙权是孙策的弟弟,按理来说皇位继承早就是遵循父子相继的原则,但此时孙权是按孙策的遗命兄终弟及成为皇帝的。

孙策死前决定让孙权继承皇位也是想了很久的,也算是对羽翼未丰的儿子的保护。这个时候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走向我们的面前,那就是孙策的儿子,一旦追封孙策为皇,孙策的儿子也成为继承皇位正统,这既是给自己埋下危险的种子,也不利于儿子孙绍顺利继位。

好不容易当上了皇帝,谁会不希望自己的儿子继承自己打下的江山呢?谁会希望自己打下的江山因为内部纠葛重新分裂呢?那前头孙坚和孙策不就白忙活了吗?所以为了让自己这一支血脉永久为皇,孙权也不得不、必须封孙策为王。

我们很多人都听过孙策和孙权的名字,对他们的兄弟好像都不是特别了解。其实当时他们的兄弟孙朗也算一大威胁。假如孙权真的把孙策追封为皇,意味着他承认自己继承皇位采取的是兄终弟及的原则,这不就给了孙朗也想当皇帝试试的名头吗?难道孙朗不会想:孙权是从兄长孙策手里拿下的皇位,我凭什么不可以?为了保持皇位还是按照父子相继的原则轮换下去,孙权必须封孙策为王。

除此之外,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宗庙祭祀制度——

据古代文献所传,天子配享七庙,诸侯配享立五庙,大夫配享三庙,士配享一庙,庶人无庙,数字的递减是一目了然的。后世也以这个标准来区分血缘亲疏和血统高低。始祖居于宗庙的最中间的位置,子孙后代分别列于左右两席,右边为穆,左边为昭。

更具体的根据血缘亲疏和血统高低标准的划分是:始祖为穆,始祖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为昭;始祖的第三代继承者再次为穆;始祖的曾孙继承为昭。从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条规则,那就是父子必须一为穆一为昭,父子不能列在同一列;但是祖孙必须一直保持同列的队形。这个时候有件事情就很清晰了,那就是如果父子同时被尊为皇帝,但如果后面遵循的是兄终弟及,就会打破严密地昭穆次序。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孙权面临的问题,如果追封孙策为王,昭穆序列是符合传统的父子不同列和子孙同列的标准的。但是如果追封孙策为皇,昭穆序列安排就不符合传统的宗庙祭祀制度规范了。

不能不说孙权追封孙策为王没有这方面的考量。再者追封孙策为皇,很显然,孙策的儿子会对孙权的儿子孙绍造成威胁,不利于国内皇位继承和平过渡,很有可能导致国家分裂,国不成国,从而竹篮打水一场空,血都白流了,头颅都白抛了。这应该是孙氏家族不想看到的。

还有一句话很耳熟,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孙权薄情寡义的名声也离不开司马炎的衬托啊。因为司马炎追封了自己的伯父司马师为皇帝,不仅追封了自己的父亲。难道他就没有让自己的血脉永远继承皇位的野心吗?怎么可能,再没有比当皇帝的人权力欲望更强烈的人了。那么他为什么敢追封伯父为皇帝那?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司马师只有女儿,没有儿子,自然不用担心继承权的问题。

所以孙权薄情寡义的名声的来由是很多的,虽然孙权肯定也有自己的私心,但也确实是形势所逼。因此我们不要简单地从表面去分析一个历史人物,要努力挖掘背后的真相,才不至于失去公允,才能够从历史人物身上学到真正的谋生之道和大智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