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捷莹坦言,虽然中国有很多很优秀的导演,但这部纪录片需要一位能完全了解郎导这样一个国际人物的导演,尤其要了解郎导在美国那一段经历,了解她作为一位女性、一位母亲等多重身份的意义,而不能只是表面上了解郎导的排球成就。2017年6月,纪录片《铁榔头》制片人林捷莹开始投入片子的筹备工作,她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找到并说服郎平同意拍摄。

2017年6月,纪录片《铁榔头》制片人林捷莹开始投入片子的筹备工作,她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找到并说服郎平同意拍摄。

不得不说,直觉帮助她找到了最好的介绍人——郎平的女儿白浪。

“在研究郎导的档案时,我发现白浪和我住在同一个城市——旧金山,于是打听到了她的通讯方式,由好莱坞监制本人给白浪发邮件并打电话联系此事。”林捷莹回忆说,“巧的是白浪刚好对这家好莱坞制片公司做过的纪录片很熟悉,她爽快地答应把他们推荐给妈妈。”

经过一番沟通,终于等到郎平在洛杉矶的时间,林捷莹和监制一起飞到洛杉矶和郎平母女见了面。

“我们知道郎导是巨星级的,她的工作非常忙,所以我一直祈祷她会允许我们做这部纪录片。”第一次见面,林捷莹很忐忑,郎平的低调和平易近人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她因此更加期待与郎平合作。

“后来听到她答应我们的时候,我真是内心欢腾,好像是一种奇迹发生!”林捷莹说。

接下来的问题是:找谁来执导此片?

林捷莹认为这是她制片生涯遇到的最大考验之一——

“《五环》系列独特的一方面是,每个纪录片都要找到一位有些知名度的导演,更重要的是,要能完全了解纪录片的主角。对我而言,能够执导《铁榔头》如此壮阔国际生涯的导演,全世界真的不多。”

林捷莹坦言,虽然中国有很多很优秀的导演,但这部纪录片需要一位能完全了解郎导这样一个国际人物的导演,尤其要了解郎导在美国那一段经历,了解她作为一位女性、一位母亲等多重身份的意义,而不能只是表面上了解郎导的排球成就。

“比如预告片中郎导说的那句,人生就是一个选择题,就看你选什么,我们需要的导演就是能了解郎导这方面思维的人物。”

林捷莹想到了她在旧金山参加一个制片比赛时认识的陈冲。

“我知道她很国际化,对促进中美文化交流也很感兴趣。更重要的是,陈冲也像郎导,是个喜欢接受挑战的女性,她俩的年龄、人生经历也都很相似,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都算是国宝。陈冲也是两个女儿的妈,所以我就想到她应该会很理解郎导的故事。”

果然,陈冲对这部纪录片的反应很积极,表示有很强的兴趣。随后,林捷莹和监制又约陈冲、郎平一起见面洽谈,各方都认同可以合作。

终于可以投入拍摄了。

郎平的40年排球生涯,足迹遍布世界,这对摄制组来说是不小的考验。

“我们是一个国际团队,我本人就在亚洲、欧洲和美国居住过。所以我很愿意密切跟随郎导的人生旅程,到各个她居住过的地方找她认识的朋友做采访,完完全全地把她的故事做出来。”林捷莹说。

即使再难找到的采访对象,摄制组也努力去找,所以采访拍摄过程就花了两年多,剪辑也花了近一年。仅是在中国国内,郎平的姐姐,女排奥运冠军朱婷、徐云丽、魏秋月,媒体记者,体育历史教授,都成了他们的采访对象。

为了解郎平球员时代的经历,摄制组还去了漳州基地。他们还约到了陈忠和——郎平排球生涯中最重要搭档、朋友和对手。

“我们对他做了很棒的采访,能意识到他对中国女排的付出,尤其是08奥运时的压力。”林捷莹说。

郎平在球员时代多次与美国女排交手,后来在美国上学、生活、工作多年,包括执教美国女排,这也是这部纪录片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摄制组找到了她在美国的好友,也就是她早年留学美国时给她地方住、帮她找到排球助教工作的美国夫妇;还采访了参加过1984年奥运会的几位美国女排球员,以及格拉斯等2008年奥运会郎平执教美国女排时的队员。

“我们从他们身上,很具体地了解到郎导来美国求学直到执教美国队的那一段故事。”林捷莹说。

此外,摄制组还去欧洲找到她当年在意大利认识的一些人做了采访,其中就包括担任土耳其国家队主教练的古德蒂。

除了采访相关人物,摄制组还需要搜集许多原始的排球素材,因为这部纪录片与国际排联、中国排协、美国排协都有合作,在寻找素材时得到了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们曾到美国排协在科罗拉多的排球档案储藏室,找到很多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素材;此外,他们还找到了1984年奥运会时拍摄比赛的中国摄影师,获得了一些珍贵的旧照片。

这部纪录片原计划在4月的旧金山国际电影节上首映。但是因为疫情,电影节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取消。

“两周前,我们接到’We Are One’全球线上电影节的电话,他们希望《铁榔头》能在这个电影上首映。”说到《铁榔头》从拍摄到上映,作为制片人,林捷莹很感慨这个过程,“我认为,郎导这个人物象征着执着和勇敢。当前的疫情情况下,制作和上映关于郎导的纪录片,我希望能给予世界一种执着与力量,也给予大家一定的希望和启发力量,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努力能够促进文化交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