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給腸道喫點新鮮的。少喫高脂食物,因爲攝入體內的多餘營養物質會讓有害菌滋生,導致腸道菌羣結構發生變化。

從胃幽門到肛門,腸道是消化道中最長的一部分。作爲人體最大的消化器官,腸道既強大又脆弱,它身負多重功能,又易受多種疾病困擾。

尤其夏季到來,擼串聚餐的頻率大大提升,本就“愛鬧脾氣”的腸道容易不堪重負,此時更應注意給腸道“減負”。

5月29日是世界腸道健康日,《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邀請消化科專家,教你護好腸道,不讓這個脆弱的器官受傷。

受訪專家

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 蔣絢□消化內科醫師 於旭彤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科主任 劉思德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胃腸外科副主任醫師 曾慶敏

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 趙立平

腸道是個容易“激動”的器官

腸道不但“搬運”食物、排出代謝廢物,腸黏膜中還廣泛分佈着神經網絡結構,它們是指揮腸道運動、吸收、內分泌、免疫功能的重要組成。

免疫系統作爲抵禦外敵入侵的防守系統也駐紮在腸道,仔細分辨對身體有害的細菌。

腸道身兼數職,高強度的工作也讓它一言不合就愛“發脾氣”。

腸道“激動”,有什麼後果?

腸道中有幾千種細菌,重達1.5公斤,總數比人體自身細胞還多10倍。

如果腸道健康,致病菌會受到有益菌羣的抵抗,隨大便排出。

如果腸道鬧脾氣,屏障功能受損,致病菌就會突破腸黏膜的保護屏障進入身體各處,繼而引發多種疾病。

研究發現,包括肥胖、糖尿病、癌症、自閉症等在內的50多種疾病都與腸道菌羣失調有關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精神病學教授梅耶·梅爾博士研究發現,腸道內的微生物還與自閉症、抑鬱、焦慮等有關,迷走神經可能在其中發揮作用。

5種病愛找上腸道

正是因爲腸道承擔着人體中很多重要的角色,很多疾病會在這裏發生。

◎大腸息肉

腸道息肉就像身體裏的一枚“定時炸彈”,應該儘早“拆”除

如果在息肉腺瘤階段就將其斬草除根,能有效防止腸癌。如果未切除腸道息肉,患結直腸癌的幾率將增加4倍左右。

患者一般無症狀,可能出現輕微或不典型的腹脹、腹瀉、便祕等症狀。另外還可能有便血、黏液血便等。

◎炎症性腸病

這類疾病雖然可在胃腸道任何部位發生,但一般多發於末端迴腸和右半結腸,其中以18~30歲和70~80歲爲高發年齡段

患者也會有腹痛、腹瀉等問題,但症狀更爲嚴重,同時也可能合併有發熱、體重下降、腹部包塊等。

◎大腸癌

大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是一種生活方式病,及早發現、及早診斷是控制大腸癌的關鍵。

排便習慣、糞便性狀的改變值得注意,比如大便次數多、大便不成形、大便帶血及黏液,有時患者會有便祕、腹瀉、中下腹部疼痛等情況。

◎腸梗阻

腸梗阻就是腸道“堵”了,臨牀上主要表現爲腹部陣發性絞痛、嘔吐、腹脹、停止排氣排便,晚期還可出現體溫升高、呼吸急促、血壓下降等。

小腸問題以腸梗阻較爲常見,可分爲三類:機械性腸梗阻、動力性腸梗阻、血運性腸梗阻。

◎腸易激綜合徵

腸易激綜合徵是一種因爲生活節奏加快、飲食結構改變、情緒波動大、自身壓力大等因素引起的疾病。

簡單來說,腸道激動就是腸道蠕動過快或者發生痙攣,最常見的兩大症狀是腹痛和腹瀉。蠕動過快導致腹瀉,痙攣導致疼痛。

患者的症狀一般與排便有關,如排便後腹痛減輕或加重等,那麼腸易激綜合徵的可能性較大。

護腸道,別錯過這個檢查

正常人一般在40歲起就該注重腸道檢查。大約80%的腸道病變發生在大腸,這對於醫生來說是件“好事”,因爲結腸的病變可以通過結腸鏡直接觀察到。

從結直腸癌預防的角度,我國指南推薦50歲開始進行結腸鏡檢查,對於高危人羣如直系親屬患大腸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潰瘍性結腸炎者要更早進行篩查。

對於近期有報警症狀者,如便血、大便習慣改變、大便變形、消瘦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消化道的檢查包括內鏡檢查、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多種手段,根據不同的部位,消化內鏡包括了腸鏡、小腸鏡、膠囊內鏡、乙狀結腸鏡等。

由於沒有一種檢查手段可以查出所有問題,也沒有一種檢查會100%準確;因此醫生會根據年齡、症狀、耐受程度的不同,建議患者選擇相應的檢查手段,從而綜合分析進行臨牀判斷。

消化科專家的護腸道建議

爲了幫助腸道更好地“工作”,消化科專家在飲食起居上都給出了提醒。

No.1

多喫粗糧、堅果

趙立平指出,喫全穀物(天然完整的穀類、豆類和堅果類的籽粒和果仁)能保證攝入足夠的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在腸道內酵解產生的短鏈脂肪酸,可以爲益生菌的生長提供“養料”,促進“有益菌”繁殖。

他推薦將穀類和豆類按照3:1或2:1的比例混合,浸泡後蒸熟,可以直接喫,也可以用雞蛋、蔬菜炒着喫,還可以加一些枸杞、紅棗,用慢火熬成粥喝,但不要熬到黏糊糊的澱粉糊化狀態。

No.2

喫飯喫到七分飽

每頓飯都喫七分飽,剛好感到不餓即可,不要喫到撐。少喫高脂食物,因爲攝入體內的多餘營養物質會讓有害菌滋生,導致腸道菌羣結構發生變化。

趙立平建議,日常飲食中,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燕麥、蕎麥等穀類)要佔到每日進食量的60%以上,新鮮蔬菜(如蘆筍、菊苣、洋蔥、芹菜等)佔30%,葷菜最好不要超過10%。

喜歡喫肉的人,每次也不要喫太多,如果消化吸收不了,會成爲有害菌的“養料”。

No.3

別頻繁喫生冷

很多人覺得大熱天喝下一大口冰鎮飲料、啤酒,喫一根冰棍,從頭舒服到腳;但是,腸胃不喜歡太涼的飲食。

尤其是很多人運動完或者出了一身汗,猛然間灌下一肚子冰水,很可能沒多久就開始胃疼、腹瀉。

建議夏天最好喝溫的飲品,比如常溫的涼白開、稍放涼的茶水等。

No.4

給腸道喫點新鮮的

夏天溫度高,飯菜容易滋生細菌。腸胃“喜新厭舊”,愛喫剛做出來的飯菜。喫了沒有保存好的剩飯剩菜,很可能鬧肚子。

建議飯菜現做現喫,最好別剩飯。做飯前心中有數,別做太多。如果偶爾剩下了飯菜,麪食、肉類可以在涼透後及時放進冰箱,蔬菜和海鮮就不要留了。

No.5

保持良好生活方式

保持合理體重、戒菸、戒酒,酒精本身對消化系統有很強的刺激作用。

美國實驗生物學學會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缺乏運動引發的腸道菌羣失調,可能導致代謝性疾病和肥胖。建議每天鍛鍊30分鐘,促進腸道蠕動。▲

本期編輯:徐夢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