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的高校,众所周知的领头者自然就是清华北大,作为中国高校的代表,清华北大在中国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是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大量的人才底蕴,让其一直占据着中国顶尖高校的前列。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推行“戊戌变法”, 1898年7月3日,光绪帝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正式创办京师大学堂。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所新式高等学校在中国正式出现。此后历经风云,北京大学依然顽强的生存下来,到了新中国时期,北京大学依靠国家力量的援助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获得了更多人的关注,最终成长为我国高校中的佼佼者。

1909年7月,清政府设立游美学务处,附设游美肄业馆。1911年4月,游美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1912年10月,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清华建校初期,以外籍教师为主。后来,中国教师逐渐增多并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干。在教学上受美国影响较大,课程、教材、教学法等仿照美国,重视英文训练。早期的清华大学有着深厚的外国学校的影子。但随着不断的发展,清华也逐渐与中国的教育相融合,有了更多的中国色彩。

现在,这两所高校不仅仅是历史,就教学质量来说,在中国都占据了绝对的领先地位,可能生活中也有直接的体会,清华北大毕业的学生是和其他高校的学生是分开的,他们有着更好的机遇,甚至有着更高的工资,尤其是他们一毕业就可以受到很多公司的青睐,因为他们相信北大清华的教育质量。可以说清华北大在中国是一种优秀的代表,让很多人对他放心。

但是,很多人注意的应该就是北大清华每年的运行资金,有人说他们每年一年的活动经费可以达到近200亿,相较于其他高校每年紧缺的资金运行,清华北大可谓是富足许多,并且每年还会有校友的捐赠,更是保证了学校的稳定运行。和这两所巨无霸学校比起来,其他学校可能每年的运行资金就是在几十亿或者十几亿附近,当然一些学校可能会更少,所以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学校间的贫富差距也很大。

而评价一所学校的优劣时,更看重的是他的教学质量以及科研能力吧。毕竟高校本身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他们中的许多可能之后会成为中国某些领域的领军者,所以一所高校的科研实力尤其值得关注。但是,并非是所有的学校都有优秀的科研实力,毕竟做科研除了需要人才之外,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毕竟一套动辄几百万的设备让许多经费紧缺的高校望而却步,可能很多时候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优秀的科研环境。就拿中国的高校来说,曾经作为西部顶尖高校的兰州大学,也会因为资源经费的不足导致自己学校的优秀教师而另投他处。

而关于科研经费的问题,就北大清华每年的活动资金来看,投入到科研经费之上的数量大约在于100亿元,这样的经费数量应该是庞大的,毕竟很多学校每年的经费总量都没有这么多,可见清华北大资金实力之雄厚。这样一笔巨资使得清华北大有着绝对的实力在社会之上有着绝对的影响力,也保证他们每年有着足够的实力稳固自己的地位。

但是,即使有这么多的经费,但好像生活之中总有一种观念,好像清华北大并没有什么突出的科学成就,反而就一直听说它们的大名,但就是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作品,那么多的科研经费都怎样呢?

其实,科研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说投入一定会有产出,科研也会有失败的经历。而清华北大的诸多科研成果也必然不会过多公布的,他们有着自己的使命,或许有些技术已经应用到了某些科技产品之上,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如果不是圈子中的人,很少有人去关注这些东西,所以不是清华北大没有什么技术产品,而是大多数人不去关注这些,更多的人是被它们的盛名所影响,而忽视了它们本身的实力。

高校教育是保证社会稳步发展的基础,大学必然有其求学之道,也希望社会对于它们更多的认可,也希望这些人才能够守在自己的国家,为国效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