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節即將來臨。對於許多家庭來說,美術館或許是“六一”出行的一大選擇。西岸美術館擁有國內專門做兒童展覽的空間,針對兒童教育,邀請國內外藝術家定期創作作品。兒童節來臨之際,澎湃新聞採訪了西岸美術館助理館長王瀟,聽她分享疫情後的美術館動態,以及關於六一的特別計劃。據悉,兒童節當天,美術館將迎來一場直播工作坊,孩子們可以在館內根據老師的指導體驗“平衡之旅”,也能通過線上參與活動。

重新開館的美術館

不久前,澎湃新聞記者走進了西岸美術館。位於龍騰大道上的大門暫時關閉,需要繞行到沿江入口。入館參觀之前,需接受測溫,出示“隨申碼”,檢驗身份信息,並驗證預約參觀的二維碼。疫情之後,這些稍顯複雜的“工序”已經成了每家大型博物館與美術館的“標配”。

重開的西岸美術館,每天限額一千觀衆保證從容觀展

西岸美術館外景

目前,西岸美術館中正在進行的展覽包括常設展“時間的形態”與特展“觀察”。兩大展覽於去年11月美術館開幕時同時揭曉,其中,“時間的形態”展期仍將按原計劃持續到2021年5月,原定於3月29日閉幕的“觀察”則延期至8月30日。

疫情給美術館的計劃帶來了不小的影響。西岸美術館助理館長王瀟告訴澎湃新聞,美術館和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框架中一些原定於今年上半年舉行的展覽,因國際物流運輸受到疫情的影響,不得不暫時叫停;原計劃在今年第一季度推出針對兒童、老人等特殊年齡段人羣的展覽,因爲疫情被擱置;作爲世界各地年輕藝術家展示平臺的0號展廳原本會邀請一些國際藝術家參與,也因爲疫情的影響未能實現。此外,各類工作坊和公教活動也暫時取消。

3月30日,美術館在經過了2個月的閉館後重新開放。開放後的美術館每天設有1000個預約名額,“目前的展覽票務數量比疫情前減少了一半,”王瀟透露,但是,較少的觀展人數似乎提供了更好的欣賞體驗。

重開的西岸美術館,每天限額一千觀衆保證從容觀展

西岸美術館重新開館

重開的西岸美術館,每天限額一千觀衆保證從容觀展

重新開館的西岸美術館

在“時間的形態”展廳,以時間爲軸,密集的作品串聯起了從20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的現代主義藝術史。此前,蓬皮杜中心國立現代美術館館長伯納德·布萊斯涅表示,“時間的形態”展覽中所有的展品都提出了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到我們在現當代藝術發展過程中藝術家們表現出的活躍性、對於藝術普遍化這一問題的反思,以及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展覽試圖去思考現代性在不同時代的意義,“現代性的概念隨着時間的發展會有不同的定義和詮釋,我們需要時間去持續地解答。此次展覽不會是尋找答案的終點。”

重開的西岸美術館,每天限額一千觀衆保證從容觀展

康斯坦丁·布朗庫西,《沉睡的繆斯》,1910年

展覽以11個章節回顧了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論述的若干條主線,彙集來自蓬皮杜中心的百餘件重要作品,以20世紀與21世紀爲主線,向公衆介紹蓬皮杜中心在藝術收藏方面的歷史,以及相關藏品同歐洲乃至整個西方社會的重要淵源。

重開的西岸美術館,每天限額一千觀衆保證從容觀展

馬塞爾·杜尚,《自行車輪》,1913年

重開的西岸美術館,每天限額一千觀衆保證從容觀展

瓦西里·康定斯基,《黃紅藍》,1925年,布面油彩

重開的西岸美術館,每天限額一千觀衆保證從容觀展

羅伯特·德勞內,《巴黎城》,1910—1912年

展廳中,杜尚(Marcel Duchamp)的那隻著名的“自行車輪”無比低調地夾在羅伯特·德勞內(Robert Delaunay)與索尼婭·德勞內(Sonia Delaunay)夫婦的兩幅巨幅畫作之間,安靜地佔據着一角。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與康定斯基(Vasily Kandinsky)的作品在空間中奏響交響曲。白髮一雄的紅色《自然星球》與盧齊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的《空間概念》在一堵白牆上各據一面,從封塔納洞口通向的世界彷彿與白髮一雄的能量默默交匯。那些昔日的激烈革命,不同風格的對話、對峙與交替,最終在歷史的長河中共存,化爲平靜而有力的形態。

值得一說的是,“時間的形態”分爲兩個展廳,除了現代藝術中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第二展廳中展出了更多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顯示出全球化語境下不同地區和文化的探索。

重開的西岸美術館,每天限額一千觀衆保證從容觀展

特展“觀察”

不同於以線性時間展開的常設展,特展“觀察”的展廳猶如一個黑色的迷宮,將人包裹在錯雜的影像中,正如我們今天所身處的圖像世界。該展彙集了新媒體館藏中的十五位藝術家的創作,其中包括自影像藝術之初,跨過1970年的轉向,以及延續至當代的數碼影像的實驗性作品。

在這些開放的展廳中,記者發現,觀衆確實不算很多,比起人流,作品顯得更爲密集。人們從容地從一件又一件作品面前走過,有兩位年輕女子脫下口罩自拍,馬上被旁邊的志願者提醒戴上。

從兒童節的“瑜伽課”到兒童美術教育

目前,西岸美術館的開放時間從每日改爲了每週二至週日。但是,下週一是個例外:恰逢六一兒童節,美術館爲小朋友策劃了與藝術相遇的特別活動。6月1日,在常設展“時間的形態”的“平衡之舉”展區,將舉辦工作坊,小朋友可以來到現場,在柔和的音樂聲中,跟隨專業老師進行一次瑜伽體驗,在亞歷山大·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的動態雕塑陪伴下,探索身體平衡。

考爾德是動態雕塑的開創者,憑藉機械力量或自然氣流的驅動,使繪畫、運動和空間合爲一體。在西岸美術館中,考爾德的作品《1月31日》懸吊於天花板上,龐大而輕盈,在空氣的流動中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在它的周圍,歐赫麗·內穆(Aurelie Nemours)、埃爾斯沃斯·凱利(Ellsworth Kelly)等人的作品以明亮的色塊填入偌大的空間。對於小朋友來說,這些作品似乎無需理解,就足夠令人着迷。

重開的西岸美術館,每天限額一千觀衆保證從容觀展

展廳現場

重開的西岸美術館,每天限額一千觀衆保證從容觀展

展廳現場

在西岸美術館中,吸引孩子的並不只有這些陌生但有趣的展廳。美術館地下一層的智造展廳設有專門面向兒童的“遊樂場”,這也是國內首個針對兒童的展覽空間。去年,隨着美術館的開幕,由藝術家沈遠專爲兒童藝術教育創作的大型裝置《地心引力》向公衆開放。未來,該區域的兒童展覽將保持至少每年更換兩次的頻率。

重開的西岸美術館,每天限額一千觀衆保證從容觀展

西岸美術館公共空間

談及美術館對於兒童教育的關注,王瀟告訴澎湃新聞,兒童教育不同於成人教育,應該依照其心智發展程序循序漸進,而不是一味地灌輸高深的學識,“我們希望有這麼一塊方圓之地,與藝術家一起,讓孩子們感受不同的材質、不同的溫度、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形狀等,從而去認識世界,對世界充滿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王瀟表示,關注兒童藝術教育的初衷首先與美術館的定位和期望有關。“除了作爲中法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平臺和展示的載體,我們更希望把美術館塑造成一個公衆易於、樂於、頻於使用的‘第三場所’,充分去發揮和挖掘美術館的‘教育’功讓不同年齡層的公衆都在這裏有所屬、有所得。”而作爲西岸美術館的合作方,蓬皮杜中心不僅是一個國家級博物館,也是巴黎的文化中心,“他們不僅是在藏品上被譽爲是現當代藝術的一個參照系,在公共教育這個領域,也是先驅級別的存在,所以我們在合作洽談之初就在這方面一拍即合,專用於公共教育的智造展廳也是非常情理之中的事情。”其次,蓬皮杜中心在公共教育上劃分得非常細緻,“從幾個月大的嬰兒,到兒童,再到十幾歲的青少年等等,都會策劃不同的公共藝術活動讓他們參與,我們相信我們的合作項目有能力給上海的公共藝術教育尤其是兒童教育帶來一些成熟的理念、經驗和活力。”

重開的西岸美術館,每天限額一千觀衆保證從容觀展

兒童與手工編織的賀卡

重開的西岸美術館,每天限額一千觀衆保證從容觀展

兒童製作的掛毯編織

王瀟還指出,現在的基本社會單位就是家庭,尤其在中國,絕大多數家庭的核心就是孩子,“只有小孩子在館裏有事可做了,纔有機會帶動整個家庭,包括父母、祖父母等會來使用這個美術館,這種帶動應該是我們讓全年齡層的公衆瞭解、認識美術館,並參與進我們策劃的教育活動的最直接、粘性最大的方式了。”

此外,西岸美術館延續了整個西岸區域發展的公共性基因。“在西岸這條11.4km的沿江公共開放空間裏,在規劃之初就設立了諸如攀巖牆、滑板廣場、遊戲森林等等的戶外活動區,現在已經是親子家庭的熱門場地,這種延續也是在爲附近的居民和上海的市民構造一個宜居的社會生活空間單元。”王瀟說道。

線上平臺突破地理界限

兒童節當天,對於那些無法前往現場的家庭來說,可以通過線上直播平臺進入體驗。這得益於西岸美術館推出的線上公教平臺“雲智造”。王瀟介紹道,這是呼應館內公共教育空間智造展廳、針對全年齡層觀衆推出的雲端公共教育平臺。

“雲智造”誕生於今年4月8日,用於在疫情期間繼續拓展藝術教育的普及與公共性,並且得到延續。這一平臺將涵蓋工作坊、講座、導覽、表演、聲音、影像、閱讀等多元化的體驗,讓文化藝術內容走出美術館的白牆,傳遞到家庭、學校、社區、機構。

重開的西岸美術館,每天限額一千觀衆保證從容觀展

線上兒童工坊活動

目前已進行了5場的“雲智造·編編變”的線上編織工作坊,共有200位觀衆親身參與其中。大人和孩子根據直播中的指導,完成了各種口罩編織作品、手編包和掛毯等。在“編編變”系列告一段落後,以杜尚的“現成品藝術”爲靈感,一場新的工作坊帶領人們利用手邊的現成品進行創作。

如今,線上觀展已成爲不少博物館和美術館的一大趨勢。5月23日,西岸美術館參與了在藝平臺的“百館直播”活動,由美術館的工作人員在線上進行講解和互動。直播基於展覽“時間的形態”,從百餘件來自蓬皮杜中心的重要藏品中,挑選出最值得一看的一批作品。從馬克·夏加爾(Marc Chagall)、格哈德·裏希特(Gerhard Richter's)到趙無極、蔡國強和張洹,直播帶領人們瞭解藝術家的創作經歷,以及經典作品所串聯起的現代藝術史。

重開的西岸美術館,每天限額一千觀衆保證從容觀展

重新開館的西岸美術館

“線上的項目一直在西岸美術館的計劃之中。以這一特殊階段爲契機,線上的計劃得以更快和更有創意地快速展開。”王瀟說道,“通過擁抱線上技術,以及更多的媒介平臺,西岸美術館希望將藝術欣賞、教育帶給更廣泛的非藝術專業人羣。”過去,博物館的白牆或多或少地設置了一道欣賞藝術的門檻,藝術品往往被認爲是所謂“高雅文化”的載體,諸如“抖音”這樣的平臺,很難被人同博物館聯繫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得益於特殊時期而加速發展的線上觀展模式,無疑增加了藝術機構的公共性。

據悉,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正在探討如何更好地共享資源,“線上論壇、線上音樂會的形式已經在策劃中。”王瀟說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