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卿的失控,是晋室内部管理出现问题,没有自身室族的力量或者其他手段来制衡这些大臣,那么当这些异姓大臣不再忠心为国效力时,晋国也就分崩离析了。晋君传到第30任晋昭公(前531-前526在位)以后,晋国形成强大的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公室已不复成为重要力量。

春秋时期,晋国长期占据中原,称霸主诸侯,是称霸时间最长的诸侯国。然而就是这么强大的晋国,没有亡在他国的兼并中,却是死于自身的内乱,最后逐渐被世卿瓜分,其中的缘由不可不察。

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是当时重要封国之一。叔虞的儿子袭位后就改唐为晋,并多次迁都(都城仍在山西)。 前745年,晋侯已传12任到了晋昭侯。他把曲沃封给叔父成师(曲沃桓叔),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曲沃很快就成为晋国第二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实力和影响已经超过晋都翼城。六七十年后,桓叔的孙子武公,兼并晋国土地,以旁支取代大宗,重新建国。为了吸取教训,武公之子献公对同姓公族采取杀戮和放逐的策略,而任用异姓大臣为辅佐。

新生的晋国充满活力,大力扩张灭掉周边多个国家。前636年,献公之子重耳,在流亡19年后登上君位即晋文公(第22任)。文公继位后大刀阔斧,拔擢贤能,始作三军六卿。短短几年,晋国实力大增称霸诸侯,开创了长达百年的霸业。与此同时,晋国大夫世卿也逐渐壮大。

前607年,重耳的孙子晋灵公,荒淫无道被赵盾所杀,从此各异姓大臣(世卿)的势力愈来愈大。晋君传到第30任晋昭公(前531-前526在位)以后,晋国形成强大的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公室已不复成为重要力量。前490年,赵氏联合智、魏、韩三家赶走范氏、中行氏,赵氏成为六卿之首,专晋国政。四十多年后,智氏独揽政权,成为四家最强。随后智伯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勒索土地,在强大的压力下,韩魏两家服软割地以智氏马首是瞻,此时智伯心中更是膨胀,以同样的方式勒索赵家,不料踢到铁板凳。

前455年,智氏胁迫韩魏两家攻打赵氏。赵襄子深知敌我实力差距,坚守城门就是不出来打。围困两年,还没消灭对方,于是引晋水淹晋阳城,逼赵襄子出城迎战。很快晋水涌泻而来,城中水位逐渐上升。危机中,赵襄子连夜派人到韩魏两家陈述利害,韩康子、魏桓子二人亦知唇亡齿寒的道理。随即三家里应外合,晋水倒灌智氏军营,智氏被灭其封地被瓜分。自此三家分晋局面形成,晋君成为附庸。前403年,周天子封魏斯、赵籍、韩虔三大夫为诸侯,分别为魏国、赵国、韩国。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晋国最后的领地也被瓜分完了,晋国灭亡。

650余年的晋国历经整个春秋,最后瓦解于内部,世卿权利的分配失衡是其灭亡的一大重要原因。早在春秋初期,晋献公对同姓公族杀的杀,流放的流放,重用异姓大臣。晋文公时期,开始设置三军六卿制度,世卿得到快速发展,当然晋国的辉煌也是这些世卿家族历经十几代励精图治奋斗的结果。经过一百多年发展,晋国的世卿大夫早已不像过去先辈那么忠心,加上晋国无公族,后世也没出什么厉害的国君,自然而然世卿不受控制,并且各家争斗不休。就这样又持续了近百年,最后三家分晋。世卿的失控,是晋室内部管理出现问题,没有自身室族的力量或者其他手段来制衡这些大臣,那么当这些异姓大臣不再忠心为国效力时,晋国也就分崩离析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