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单是一个“养廉银”其实并不是雍正自己独创的,宋朝统治者也实行过这个制度,但当时统治者并没有搭配其他惩戒制度,手段过于柔和,导致朝中官员工资照拿,钱财照贪,同明朝初期一样进入了政治误区。首先,他从贪污手段入手,当时官员赚外快的最主要途径就是银钱火耗。

贪官污吏一直是官场上一大问题,历朝历代统治者都想尽办法规避贪污腐败,但有成效的并不多。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付贪官最为雷厉风行,他出身于市井,对于民众感同身受,十分痛恨欺上瞒下的奸臣。他登基之后就下令严惩贪污现象,将贪污六十两银子划为死刑标准。

对待核实贪污的官员手段更是残忍,单纯斩立决还不够,他还发明了剥皮等酷刑,一时间朝堂之上人心惶惶。

虽说这样的严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之风,朱元璋也因此杀了15万贪官,但终归还是治标不治本,贪官仍是有增无减。朱元璋去世之后政策放缓,贪官污吏更是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同样惩治贪腐,雍正皇帝的手段就要高明许多了。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采取“反腐倡廉”这一招,并结合多种手段,最终药到病除。

首先,他从贪污手段入手,当时官员赚外快的最主要途径就是银钱火耗。火耗,顾名思义就是银钱税收在运输途中的折损消耗,有些地方官员中饱私囊,就会向上多报火耗数量,再从百姓手中多搜刮一番。

雍正针对火耗银这一问题,制订了“归公”政策,不管官员上报多少火耗,不管税收银子变成什么样子,都得全数交到中央,一分都不能留在自己手里。

这个政策好在让地方官没有找借口搜刮,加税的理由了,反正都要上交。这从根本上消灭掉了一个很大的贪污路径。

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提高了自己国库的收入,允许自己多收些税,理论上还不给老百姓增加负担,还赚了一个好名声,一举两得。

雍正打击贪污的手段也参考了明初雷厉风行的风格,一旦发现有人违法乱纪,立刻派出官兵抄家,不管是合法所得还是非法所得,通通收缴国库,一分也转移不得。

这份额外收入很快填补了本来略显空虚的中央财政,雍正也有闲钱来实行下一个政策,养廉银。养廉银就是提升工资,位分越高权力越大的官员分发工资越多。官员可以不贪污也过上舒适的生活。

明朝官方俸禄偏低,维护一家老小生活之外,还要给自己门下的幕僚发工资,贪点小银子还要被剥皮抽筋,非常不合理。

朱元璋一个劲严惩官吏,还坚持不给涨工资,逼迫官员用爱发电。这就进入了一个误区,你刑罚再狠,总有人有侥幸心理铤而走险贪污。

单是一个“养廉银”其实并不是雍正自己独创的,宋朝统治者也实行过这个制度,但当时统治者并没有搭配其他惩戒制度,手段过于柔和,导致朝中官员工资照拿,钱财照贪,同明朝初期一样进入了政治误区。

雍正既反腐又倡廉,主要达到了三个目的。第一个是通过抄家等严酷惩罚让朝中官员不敢贪。第二是通过提高官员收入,保持其舒适生活,让其不用贪。第三则是用损耗归公,让地方官员没有办法搜刮民用。环环相扣,非常高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