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潮》故事看起來很平淡,卻又那麼不簡單,郭建波和媽媽之間的戰爭是千萬個家庭的縮影,明知很折磨人但是又無法剷除禍根,它的影響力就像是影片結尾逐漸蔓延的水流,這也便是很多原生家庭的痛。水流看不見源頭,故事沒有結局,如何擺脫以愛爲名的束縛,是我們甚至更多的人值得深思的問題。

《春潮》故事看起來很平淡,卻又那麼不簡單,郭建波和媽媽之間的戰爭是千萬個家庭的縮影,明知很折磨人但是又無法剷除禍根,它的影響力就像是影片結尾逐漸蔓延的水流,這也便是很多原生家庭的痛。

立足點不同,她看到的世界也不同,就像貫穿全文的“流氓”父親一般,在母親看來是不堪入目的,在女兒心中卻是完美的存在。

因爲這份感受的差異,母親一次又一次的詆譭她,而郭建波則是一次又一次地氣她。

母親固然是受害者,但她的所作所爲並不值得被人同情,而她的聒噪則一度引起了人的反感。

“你安靜了,世界便安靜了”,郝蕾最後對着窗的那段獨白真的走進了人的心裏。沒有情緒的大爆發,卻是實實在在的情感表達。

真正的痛是沒有聲音的,就像無理的人總喜歡用高嗓門來掩蓋事實。郝蕾到底是影后,演技真的是沒得說。

臺詞很少,人物塑造的卻很好,她的脆弱,叛逆,躲藏,對現實的無可奈何和對女兒的愛,所有的細膩感情都表達得很充分,尤其是眼神的流露。

郭建波能看透一切,卻拯救不了自己破碎不堪的家庭。

水流看不見源頭,故事沒有結局,如何擺脫以愛爲名的束縛,是我們甚至更多的人值得深思的問題。

在家庭與私有制以前,“父親是誰”這個問題不清楚也不重要,唯一完全可以確定的是,母親一定是親媽,外婆也一定是親外婆。按理講,沒有哪種親緣比三代母女更容易產生緊密的共鳴。

然而,在《春潮》裏的三代母女有愛更有懲罰。

不曾出現卻影響恆遠的男性角色是母女矛盾的初始,不曾發聲卻以各種形式滲透進來的社會文化是彼此羞辱的理由。 春潮像是一種切身的女性體驗,在自我、女兒、母親的角色裏反覆掙扎。

談不上兵荒馬亂,只是暗流洶湧。春潮也本是子宮裏的羊水、手忙腳亂的初潮,它是女性生理與心理的共鳴、是尋求與渴望的掠影,是愛、更是生命的源頭。

結尾小女兒郭婉婷站在初春的河流裏嬉水時,用了首肖邦的曲子做背景。畢竟春天,水是顛覆,也是希望。

就像《聖經》裏講述的從伊甸園出發的四條河流,上帝命令水“帶來新生”,《春潮》把全片不多的希望放在新的代際上。

舊時代怨婦、喪文藝女中年、段子手小機靈,很好地描繪了不同年代產生的代際鴻溝,羣戲精彩。

我理解這種微妙的愛恨交加的母女關係,金老師演得太好,曲雋希東北腔很逗,郝蕾真女神。

郝蕾十多分鐘的獨白是寫得太書面。有尷尬的地方,也有很妙的地方,但整體還是不錯的的。

這部戲雖然講的是母女關係,卻遠遠不僅是母女關係,這就讓人很想琢磨卻又琢磨不透。

劇中角色提到了婚姻關係缺與補的方式,其實可以替換成家庭和親情關係。這種相愛相殺式的愛着又恨着,彼此依賴、相互影響又彼此折磨,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親情或愛情關係。

郝蕾這幾場戲都挺好的。楊荔鈉有幾場的執導也很棒,比如飯桌爭吵一場。最後的潮水有點厲害。

這個片子幕後配置挺高,成片完成度也很高,人物也有鮮明的特點,臺詞也寫得頗有趣味,缺點就是臺詞太多,主角之外細碎的地方太多,大家在不停地說話,基本沒有核心事件,很多事情還是口頭說出來的,不是以具體事件帶動敘事,而是以說話推進故事,顯得故事很雜亂無章。

還有老中少三個女人,基本各說各話,老的保守毒舌,中的隱忍壓抑,小的逗樂天真,產生火花的地方卻很少,就像小孩的東北口音,金燕玲的港臺腔,郝蕾的學院腔各自獨立,另外超現實部分也融合得有些突兀。

相關文章